顺德上华村,从“沙寮”到“上华”的百年时光印记 |与你乡见
佛山+ 2025-09-17 10:25:59

在佛山,很多古村的名字是地域“成长密码”的具象化表达:如石湾镇街道石头村因石头多的地貌得名,黎冲村初名“藜涌”,皆因当年水边长有不少藜草。本期我们走进顺德乐从镇上华村,循着姓氏脉络与时光痕迹,解锁它从“沙寮”到“上华”的数百年变迁。

沙寮:滩涂上迁徙与聚居

上华的起点,是一片被洪水“塑造”的沙滩。

据《顺德县地名志》记载,南宋末年,“苏妃事件”引发株连之祸,陈、黄两姓族人被迫从南雄珠玑巷南迁——他们先落脚南海岗州太艮(今顺德大良),次年沿水路经水藤,最终在一片荒滩上搭起茅寮定居。

上华村村史馆资料。

何为“沙寮”?“沙”直指这片淤积的滩涂,“寮”则是茅草搭建的小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佛山历史文化丛书学术委员会顾问罗一星分析,从村名可推断,上华村原住民为水上人家,不同姓氏族人在沙滩上搭建寮屋,“沙寮”之名由此诞生,彼时归属乐从四堡之一的平步堡。

上华村村史馆资料。

这片土地的“前世”,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这里曾是广阔海滩,每年洪水裹挟泥沙淤积,退水后杂草疯长。日复一日,沙滩渐高、荒地成形,慢慢变成可耕种的土地。最早的渔民和农人在此开荒,为后来的聚居打下根基。

南宋时期,北方逃难人口陆续涌入,沙滩上的茅寮越搭越多,陈、黄及其他姓氏族人在此聚集,“沙寮村”正式成形,成为一个多姓共生的村落。

改名的一段古

“沙寮”之名沿用数百年,直到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迎来转折——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广局势紧张,顺德筹办团防时,村子正式更名为“上华”。

名字的更迭,还源于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当时的沙寮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周氏聚居地:周家财势兴旺,还出了有功名的子弟,唯独“人丁不旺”。

上华村党委副书记陈辉满介绍,据说为破解困局,周氏族长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说:“沙寮”的“沙”与“周”的谐音“舟”犯冲——“舟遇沙滩,易搁浅难行”,村名对族人发展不利。

因周氏在当地颇有话语权,便牵头将“沙寮”改名为“上华”。“上”取尊崇、向上之意,“华”含荣华富贵之愿,这两个字不仅承载了周氏的期盼,更寄托了全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上华村鸟瞰图。

自此,“上华”取代“沙寮”,成为这座古村的新名字,也见证着它从滩涂村落逐步走向现代发展的新生历程。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通讯员陈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