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见证荣耀时刻,学习“双创”经验!东莞这场非遗主题活动很有料
东莞+ 2025-09-16 17:17:29

9月16日上午,来自全市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非遗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专干、非遗志愿者等齐聚东莞市文化馆实验剧场,共同见证东莞市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牌仪式,并参加2025年第二期非遗培训班。

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旨在进一步发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能力水平。

为4位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牌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传递者,是非遗赓续传承的关键。东莞历来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在今年3月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东莞共有刘伟团(樟木头舞麒麟)、李仲球(木鱼歌)、冯沛朝(龙舟制作技艺)、骆炳根(茶园游会)4人入选。数十年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生动诠释“择一事,终一生”。

颁牌仪式上,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级调研员余建民,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为4位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荣誉奖牌与证书。这不仅是对他们在非遗传承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希望以此激励更多人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同推动东莞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4位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纷纷表示,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接下来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怀着敬畏之心,做一名优秀的守护者、践行者与传播者,不负期待与重托,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东莞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非遗培训班打开非遗活化利用新思路

颁牌仪式结束后,2025年第二期非遗培训班举行。率先开讲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应枫,以“认知与传承广府民间艺术的瑰宝”为主题,从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入手,将广府民间艺术的瑰宝,如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等娓娓道来。她认为,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让它们成为共享文化,才可持续发展,并向传承这些传统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致敬,“因为有你们,传统不会被遗忘,我们的文化才有了根与魂。愿你们的匠心薪火相传,让更多年轻人走近、了解并热爱非遗,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非遗的活化利用,不是无根浮萍般的创新或创意,而必须是在扬弃继承原有非遗基础上的发展,应当将非遗蕴含的文化基因作为‘两创’过程中的主要资源和主要依托。”紧接着,广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副部长董帅围绕“广州非遗的活化创新实践”展开分享,主要包括5个路向:一是推进非遗文创,在守正基础上研发创意产品;二是推动“非遗+各行业”融合发展,实现非遗跨界赋能;三是通过非遗的沉浸式活动促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火出圈”;四是通过“非遗在校园”促进青少年美育,厚植非遗的未来土壤;五是促进“非遗在社区”,优化非遗的传承生态,延续非遗的文化基因。

培训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学有所获、学有所悟,不仅看到了非遗活化利用的更多可能,更明晰了实践方向,接下来将着力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中,为推动东莞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字:赵水平 实习生 吴桐 图片:东莞市文化馆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