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需不断添柴才能持续燃烧;一种技艺,需有人接续传承方能绵延不绝。如今,中国许多非遗手艺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失传的困境。面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何不伸出手,接住这份沉甸甸的传承?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过巷口。这条小巷不宽,却藏着市井的烟火气,总能撞见些意外的温暖。忽然,一阵吆喝声从巷尾传来:“卖瓷器咯!20块一个,走过路过别错过!”
我循着声音走去,只见一位中年大叔守着摊位,地上整齐摆着好几件蓝白瓷器。瓷身上的花纹繁复交错,青花在白釉上晕开,细得像蛛丝,却又密得不见缝隙,精致得让人不敢相信是手工绘制。许是我看得入了神,大叔注意到我,笑着招手:“小姑娘,喜欢吗?里面还有更多,我带你去瞧瞧!”不等我回应,他便热情地引着我走进巷内的小铺子。
一进店门,我更是挪不开眼——架子上、桌子上,全是各式各样的瓷器:有的绘着缠枝莲,有的印着山水,还有的刻着细碎的云纹,阳光透过木窗洒在瓷面上,泛着温润的光。“大叔,这些……都是您做的吗?”我忍不住问,语气里满是惊叹。
大叔点点头,脸上露出几分自豪,可随即又垂下眼帘,声音轻了些:“是啊,做了快三十年了。只是现在年轻人不爱学这个,我怕等我老了,这手艺就断了根。现在便宜卖,也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咱还有这么一门手艺在。”
他的话像一块小石子,落在我心里。看着那些静静陈列的瓷器,我忽然有了一个念头,抬头认真地说:“大叔,我想跟您学做瓷器。”
大叔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起来,拉着我在桌前坐下,从柜子里取出一块湿润的陶土:“好!好!咱这手艺,就得手把手教。你先试试用水把陶土打湿,慢慢捏出想要的形状。”他说话时,语气里的失落少了,多了几分急切的认真。
我学着他的样子,把陶土捧在手心,可刚一用力,陶土就歪了形;想捏个简单的碗,边缘却总是高低不平。试了好几次,手里的陶土依旧不成样子,我有些泄气。
大叔看出我的沮丧,拍了拍我的肩膀:“第一次都这样,别急。这手艺看着简单,实则要练好几年才能上手。”他一边说,一边握住我的手,带着我感受陶土的韧性:“你看,手指要顺着土的纹路走,力道得匀……”他的掌心粗糙,却很稳,一点点引导着我的动作。
“咱这青花瓷器,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非遗手艺,没有现成的典籍,全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大叔的声音低了些,“现在年轻人觉得这活儿又苦又慢,赚不了钱,没人愿意学。我做的东西卖不上价,只能便宜出,可就算这样,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
听着他的话,我心里酸酸的——这么好的手艺,难道就要像一缕轻烟,无声无息地消失吗?不行,不能让它断在这一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这些年轻人,本就该扛起传承的责任,守护好这些藏着民族记忆的非遗文化。
在大叔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捏出了一个不算规整的瓷坯。接下来是画青花——这比塑形更难:笔尖要细,蘸的料要匀,花纹的走向要一气呵成。我握着笔,盯着瓷坯上的线条,看得眼睛发花,可一想到大叔的期盼,又深吸一口气,慢慢勾勒起来。
当最后一笔落下,我看着自己的“作品”——瓷坯有些歪,花纹也不够流畅,和大叔的作品比起来,差得太远。可大叔却笑着点头:“好!好!这就是传承啊!只要有人愿意学,这手艺就有希望。”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传承的意义:它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大师,而是有人愿意接过前辈的手,把技艺、把文化的温度传下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该守护好这些传统文化的根脉。
别让非遗手艺只留在历史里,别让珍贵的传承变成遗憾。当我们伸出手,接过这门手艺、这份文化时,便是为民族的记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传承的真正意义。
作者: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初二2班李艺可;指导老师:邓文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