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 陈志达《书包里的诗集》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6 15:59:55

初中时的书包总显得笨重,里面满满当当塞着各类书籍。小学时的书包却截然不同,它轻巧灵便,装的东西不多,可每个人的书包里,总会藏着一两样独特的小物件——或是几只会扇动翅膀的折纸千纸鹤,或是一两本翻得发软的书。

那时小学老师总鼓励我们博览群书,多积累阅读量。我偏爱读《红楼梦》,同桌痴迷《三国演义》,还有些同学抱着漫画书看得入迷。只是这些书篇幅都太长,有时想随手读几页都觉得耗时,唐诗宋词便成了我的最佳选择。后来我从家里的书柜里,翻出了那本封皮贴满胶布的《唐诗三百首》。书页间随处可见黑色的记号,那是我小时候和妈妈的约定:只要背会100首诗,就能得到一份小奖励。为了这份约定,我每天都会捧着它读上几段。这本带着彩绘的旧书,早早就成了我童年里最亲密的伙伴。

我把这本《唐诗三百首》放进书包,一放就是整个学期,只有放假时才会小心地取出来收好。课间或是午休的空闲里,我总爱把它掏出来翻看。书里每一页都配着五彩的插图,画中人物、景致都格外逼真,像是把诗词里的场景直接搬到了眼前,帮我更快读懂诗词的背景,慢慢体会字里行间的意境。每首诗下面还带着一栏注解和译文,寥寥几行浅显的文字,却像诗人写下的日志,把他们的经历、心绪,用雅致的辞藻细细铺陈。我总能从里面读出怀古的唏嘘、盼亲的思念、回忆的感伤,或是文人失意时的苦闷、报国无门的哀怨——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情绪,就这样悄悄住进了我的心里。

读诗的时候,我总像穿越了时空,亲身站在诗人身边。记得有一次写完作业,实在觉得百无聊赖,突然想重温那些熟悉的诗句,便翻开了这本《唐诗三百首》。翻到后半部分时,白居易的《琵琶行》忽然撞进眼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一句,就把秋夜江边的清冷氛围拉满了。

我接着往下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的笔太巧妙了,不过几句,就把琵琶女羞怯又带着疏离的模样刻画得活灵活现。再读“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仿佛看见了当年在京城红极一时的琵琶女,何等风光;可转眼到“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又分明看见岁月和变故磨去了她的光彩,让她从昔日的明艳女子,变成了如今的沧桑模样——字里行间,连带着大唐由盛转衰的影子,都悄悄浮现。每次读到这里,我总忍不住红了眼眶,为琵琶女的身世感伤。直到看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才忽然懂了白居易写下这句时的心境,原来他写下琵琶女的故事,也是在诉说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同桌见我对着书出神,也凑过来一起读,两个小小的身影,就这样在一首长诗里,读懂了跨越千年的共情。

后来只要有空闲,我都会从书包里抽出这本唐诗,逐字逐句地品味。读着那些诗句,仿佛真的能和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话:我能听见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能看见杜甫“感时花溅泪”的忧思,能体会王维“空山新雨后”的闲适。我跟着他们感受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繁华,也触摸到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

唐诗从不是束之高阁的文字,它是文学的经典,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无数古人用智慧凝结的宝藏。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本藏在书包里的《唐诗三百首》,就像一把钥匙,轻轻扭开了通往古代的门,让我在年少时就遇见了最美的文化风景。而这样的风景,值得我们一辈子细细品味,好好珍藏。

作者: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初二2班陈志达;指导老师:邓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