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历史的底色,也是青春的信仰。八月的东莞,当“重走东纵路”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作为一名西餐烹饪专业的女生,我既带着对东纵英雄的深切崇敬,也带着对所学专业的无限热爱。我渴望在这段旅程中,找到属于我的答案:如何让手中的锅铲,也成为传承红色薪火、践行技能报国的“武器”。
开营仪式在东莞人民公园举行,纪念碑前的默哀时刻,风仿佛都静止了。《国歌》旋律回荡,授旗时旗杆的重量,让我读懂“爱国”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东纵战士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园的决绝。随后的“投身革命定向竞赛”,我们穿梭在东莞中学老建筑间寻找“任务卡”。在一棵老榕树下,我摸到标注“东纵交通员秘密联络点”的线索,指尖的触感似与当年战士传递情报的紧张坚定相连——他们用勇气筑就抗战“信息网”,我们这代青年,该用什么铺就新时代“报国路”?这个疑问,在后续行程中逐渐有了答案。
东纵纪念馆里,玻璃展柜中锈迹斑斑的军锅、子弹壳改制的炊具,让我驻足良久。讲解员说,当年条件艰苦,战士们在山林用枯枝生火,以最简单的工具准备“战时饭”。没有精致摆盘、多样调料,盐都要省着用,但那口军锅里,煮的是对战友的牵挂、对胜利的渴望。对比我熟悉的西餐料理台——锃亮的平底锅、精准的量勺、琳琅满目的香料,我心生羞愧:从前执着于“米其林式”精致,却忘了烹饪的本质是传递温度与力量。就像东纵战士用粗茶淡饭凝聚军心,我手中的锅铲,也该承载更厚重的价值。
8月23日的“战时后勤补给竞赛”,让我对“专业报国”有了更深领悟。模拟东纵战士野炊时,习惯现代化厨具的我们手足无措。没有电烤箱、不粘锅,只能用石头搭灶台、捡枯枝当柴火。我和队友分工,有人生火,有人清洗“战时物资”——从农户家买来的香葱、猪肉。我学着用菜刀把猪肉剁碎,加上各种调料制作成肉丸。等待时,王作尧将军后人的讲述萦绕耳畔:“将军带战士在大岭山打游击,寒冬里把生米塞进竹筒烤,那‘竹筒饭’,是最香的‘军粮’。”
当烫好的肉丸端出,烫得我直搓手,咬下一口,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这让我想起练习煎牛排的场景:精准控制180℃油温,把控煎制时间,淋上红酒迷迭香酱汁。这份“精致”,不应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是对“后勤保障”的升级传承。东纵战士用“能吃饱、能打仗”守护家国,我们西餐烹饪专业学生,不仅要让人们“吃好”,更要让“中国味道”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美食看见新时代中国的繁荣与温度。
结营前的军体拳汇报表演,是这段旅程的绝佳总结。数日早训,从动作僵硬到队列整齐,从喊不出口号到声震操场,每一次出拳踢腿,都是对“坚持”与“纪律”的践行。这份“刚劲”悄然融入专业学习:从前切菜怕伤手,如今握刀更沉稳;从前调酱汁怕出错,现在敢尝试中式香料与西式技法的融合——正如军体拳“刚柔并济”,我的西餐烹饪,也该有“中西融合”的底气。
闭营时,站在市德育基地国旗下,回望这段旅程:从东纵纪念馆的军锅,到野炊的柴火灶,再到熟悉的西餐料理台,工具与技法在变,但“用心做事、用情担当”的精神不变。作为西餐烹饪专业女生,我不再迷茫“女生学厨能做什么”,东纵女战士早已证明:性别不是局限,热爱与担当才是方向。
未来,我要把东纵故事“藏”进料理:用东莞荔枝做“荔枝红酒煎牛排”,让果香与肉香碰撞“家乡味”;摆盘时用巧克力酱画东纵纪念馆轮廓,让食客在品味美味时铭记峥嵘岁月。我要考取专业资格证,走进国际赛场,让世界看见中国青年厨师的技艺与情怀;还要回到家乡开西餐厅,墙上挂东纵战士老照片,菜单写每道菜的红色故事——让每份餐点,都成为传递红色精神、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这段“重走东纵路”的旅程,早已不是简单的夏令营体验,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信仰的重塑。它让我明白,红色薪火的传承从不限定于方式,技能报国的路径也从不由性别定义。未来,我将紧握手中的锅铲,以匠心为墨,以热爱为纸,在方寸灶台间,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西餐烹饪专业女生的红色担当,让每一道佳肴,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递中国温度的生动注脚。
作者:东莞市轻工业学校2024西餐烹饪1班陈紫琳;指导老师:袁淑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