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江纵队纪念馆肃静的展厅内,我驻足于清晰明亮的展柜前。玻璃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军号静卧在红色绒布上,深深的凹痕如岁月的年轮,隐约可见的弹孔像一只凝视历史的眼睛。这把老军号沉默了近八十年,却仿佛让我听见了1944年夏天东莞老虎山上那场暴雨中撕裂长空的号声,听见了一个17岁少年用生命奏响的永恒强音。
1944年7月21日,暴雨如注。日军对东莞进行大规模扫荡,东江纵队主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黄友——这位入伍时还没步枪高的“小鬼班”班长,带领4名平均年龄不到16岁的战士,奉命阻击4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
雨水模糊了视线,泥泞拖慢了脚步,这些少年战士的目光却异常坚定。弹药将尽时,黄友取出随身携带的军号,用已经裂开流血的嘴唇吹响了冲锋号。“哔—”这号声穿透雨幕,日军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号声惊住了,就在这宝贵的几秒钟里,我们的主力部队成功突围!
那颗子弹穿过军号的瞬间,也击中了黄友的腹部。卫生员后来回忆道,他拖着流出的肠子,用军号支撑着身体,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在他紧紧攥着的手心里,是写给母亲的最后留言:“阿妈,对不起。来世再给您尽孝……”
站在展柜前,我久久凝视着这把军号。它不过三十多厘米长,却承载着如此沉重的历史重量。我不禁想,是什么让一个17岁的少年如此无畏?纪念馆的档案给了我答案——就在牺牲前三天,黄友在日记中写道:“我害怕,但更怕的是当亡国奴!”这简单的话语,道出了那一代人的选择:他们不是不惧,而是因为内心有比个人安危更重要的坚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吹响冲锋号,但红色基因依然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在学习的战场上,在未来的岗位上,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同样需要那种“号声”——那是责任的呼唤,是担当的勇气,是理想的坚守。英雄并非天生,他们只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勇敢;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死。“小鬼班”班长黄友的故事,不仅是后世青年应该铭记的革命事迹,更是东莞人永恒的精神名片,是一个年轻灵魂在历史长河中的燃烧不息,是红色精神在岁月流转中的永不褪色。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斗。重走东纵路,让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黄友这样的普通人不普通的选择,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家国情怀。我们也将带着这把“军号”的精神,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吹响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奋进号角!
这把老军号虽然已经沉默八十年,但当我们俯身倾听,依然能听见那个雨夜最嘹亮的声音——那是穿越时空的勇气,是永不熄灭的信念之光!
作者:东莞市东莞中学高二11班朱雨婷;指导老师:李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