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百千万工程”与绿美水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东坑内河两岸正迎来一场“看不见”的变革——电力线路集体“入地”,河道天际线焕然一新。目前,该迁改工程已完成近83%,预计2025年底全面竣工。届时,曾经纵横交错的“蜘蛛网”将彻底消失,河岸景观将完整展现,为市民游客打造更宜居、更美观的滨水空间。
藏线于地重塑城市空间美学
在东坑内河横东路段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在地下管网铺设完成的基础上,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停电转供电作业,他们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操作,对电缆进行剥皮、焊接、绝缘处理等一系列工序,确保电缆的连接牢固可靠,防止出现漏电等安全隐患。而在不远处,东坑内河电大段的电缆铺设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
作为镇中心区的生态中轴,东坑内河随着防洪排涝改造、碧道建设及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推进,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的连片滨水公共空间正加速成形。为了更好地重塑城市空间美学,东坑镇主要领导把内河防洪排涝改造工程与电力线路迁改工程同步规划,启动了一河两岸电力线路迁改和横东路电力线路迁改工程,计划将旧电塔、水泥电杆等全部拆除,代之以地下电缆管道和智能化配电设施。
工程自2025年2月动工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内河神山排站至新门楼桥段、沙涌路段、科技路桥至黄麻岭竹山排渠段已完成迁改下地工作,现进行科技路桥至电大桥的管道建设,管道建设已完成约85%,项目总完成工程量约83%,计划2025年底前完工。而横东路的管道建设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电缆布设和分阶段实施转供电作业,计划2025年10月底完工。

民生导向安全与美观双提升
线缆下地不仅是“颜值工程”,更是惠民利民的“里子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建设直接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据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东北区供电局东坑供电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线路迁改过程中,该中心推动电线“迁移”与“改造提升”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线路运行安全性、稳定性,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过去,架空电线易受极端天气影响,运行可靠性受到干扰;如今,高压电缆埋入地下,既保障了市民出行安全与电力供应稳定,又释放了滨水空间。此外,工程同步配套新建预装式箱变、户外开关箱及电房改造等,为沿岸工厂企业和居民用电,以及夜间经济、文旅活动等提供稳定能源支撑。
“过去河岸电线杂乱,总感觉美景被‘切割’了。现在线路下地,视野开阔了,散步时还能看到白鹭飞过水面。”家住东坑内河新门楼段的市民张女士点赞道。随着龙舟赛、滨江夜市等活动的回归,东坑内河已成为镇域活力中心,而电力设施的“隐身”进一步放大了生态与人文价值。

“水旅融合”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电力迁改更是功能升级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东坑镇以“百千万工程”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排灌站及内河防洪排涝改造工程,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让内河水生态重新焕发活力。随着项目的推进,东坑内河实现了华丽转身,沿线景观挑台、行人桥、亲水步道逐步得到完善,不仅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了展示东坑生态环境变化和发展成果的亮丽名片。
而电力线路入地释放出的空间,更是串联起亲水步道、观景平台和非机动车道,夜间经济、研学基地等新业态随之涌现。今年端午节期间,12支龙舟队在改造后的清澈河面上竞渡,数千市民沿岸喝彩的场景,正是“水旅融合”活力的生动印证。

如今,东坑内河上游生产漫步带、中游生活漫步带、下游生态漫步环的带状公园格局初显,配合“碧道+”建设植入的龙舟文化、休闲体育等元素,一条集防洪安全、生态涵养、文旅消费于一体的都市生活中心轴正加速成形。 接下来,东坑镇将结合电力线路入地的成果,进一步优化沿岸灯光艺术设计,持续深化“碧道+”建设,推动“水旅融合”产业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