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调解室里的“解扣人”
东莞+ 2025-09-15 20:45:14

莞城街道的调解室里,晨光透过玻璃窗,在木质桌面上铺展柔和光斑。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刘玉平坐在桌前,指尖轻摩挲着印着“志愿者”字样的白色搪瓷杯——杯身细小划痕,是多年奔走基层的印记。此刻,她前倾身体,耐心倾听夫妻倾诉,眼神满是共情与专注。今年5月,“刘玉平调解工作室”挂牌,作为东莞首个以社工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这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成了她以专业与温情化解矛盾的新阵地。

微光入怀:童年受助种下助人初心

刘玉平的办公抽屉里,锁着个褪色铁皮盒,装着她最珍贵的“宝贝”:泛黄的小学毕业照上,小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胸前别着纸折小红花;一沓用红绳捆着的汇款单,汇款人栏写着“爱心人士”。“我小时候家里穷,爸爸腿有残疾,妈妈靠捡废品供我上学。”她轻轻摩挲照片边缘,“五年级时,学校免了我学费,还有位阿姨每月寄50元,直到我考上中专。”

2002年,18岁的刘玉平背着旧帆布包来东莞,包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只有那张毕业照。流水线打工的日子里,她总想起童年的温暖。“有次我发烧晕倒在车间,是组长送我去医院还垫付医药费。”那晚,她在医院走廊哭了很久,下定决心要成为“能帮别人的人”。

2008年夏天,38℃高温下,刘玉平每天下班后骑车去培训班,三个月考取社工证。2009年,她和两位伙伴租下15平方米办公室,创办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第一天上班,我们凑钱买了盆绿萝放窗台,说要像它一样,在哪都能扎根生长。”如今,绿萝已枝繁叶茂,移栽到中心大厅,成了老员工口中“初心的见证”。

深耕笃行:从社工新人到调解专家的蜕变

2008年,刘玉平做出了人生中重要的选择——考取社工证。为了备考,她每天下班后挤在出租屋里,借着台灯的微光啃书本,常常学到凌晨。“当时连社工的具体工作内容都不太清楚,只知道这是能帮人的职业。”次年,她与两位伙伴凑钱租下一间15平方米的办公室,创办了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最初的日子格外艰难,没有知名度,没人愿意信任他们,三人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了解居民需求。“有次去社区走访,天下着大雨,我们浑身湿透,却还是坚持把宣传资料送到每户人家手里。”正是这份执着,让他们慢慢打开了局面。

作为党员,刘玉平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刻在心里。为更好地帮助群众,她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硕士、考取社会工作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专业知识与案例分析。“群众需求越来越多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脚步。”她办公桌上,《家事纠纷调解案例集》每一页都贴着彩色便签,标注案例关键节点与调解技巧 ——这是16年基层工作的“宝藏手册”。

基层调解中,刘玉平深知家事纠纷复杂。“很多矛盾看似由琐事引发,实则藏着情感积怨。”她创新运用“背靠背”沟通法,先分别倾听诉求、疏导情绪,再找和解突破口。曾有一对夫妻因家务分工、孩子教育争执不休,还多次报警。调解时,妻子哭诉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委屈,丈夫抱怨不被理解。刘玉平让两人写下对方的三个优点,当丈夫看到 “他会记得我爱吃的菜”“下雨时会主动接我下班”,眼眶瞬间红了;妻子见了丈夫的纸条,也湿了眼眶。“你们心里都装着对方,只是忘了怎么沟通。”在她引导下,两人敞开心扉,达成和解。

领航赋能:以党建力量温暖万千群众

自2016年起,刘玉平和团队累计处理矛盾纠纷超300宗,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她推动工作室建立“社工+心理咨询师+专家志愿者” 协作模式,形成“评估-疏导-调解-跟踪”全流程机制。在一起父亲不当管教致孩子失学的案例中,团队联动妇联、司法等部门,为孩子做心理辅导、为家庭争取援助、帮父亲学科学教育方法,最终家庭重回正轨,案例获评东莞市妇联相关优秀案例。

作为党支部书记,刘玉平始终冲锋在前。16年来,她带领300多名专业社工、超万名志愿者,足迹遍布东莞20个镇街,服务群众超1000 万人次。在民政部“牵手计划”和东西部协作中,她多次远赴云南、湖北、贵州,培训当地社工,链接近百万元资源,培育在地人才。

每天清晨,刘玉平仍提前半小时到工作室,整理调解记录、准备当日工作。调解室墙上,群众送的锦旗写着“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

文字:记者 王骁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