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校校长说⑤|李杨威:以人为本,成就幸福——办一所有温度、有活力,让生命幸福绽放的学校
东莞+ 2025-09-15 19:15:11

九月开学季,阳光灿烂,欢声笑语荡漾在寮步镇外国语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寮外初中”)美丽的校园里。秋风送爽,金秋的阳光洒在崭新的校门上,透过教室窗户间隙映照出一条条明亮的光路。校长李杨威站在教学楼前,微笑着迎接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学生。他身后,“让每个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十二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作为全市首个“民转公”的公办学校、东莞市“百千万工程”的重点民生项目,寮外初中,是寮步镇人民政府推进教育扩容提质、着力打造的一所品牌特色公办外国语初级中学,与东莞外国语学校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新校区于2024年9月正式启用,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42个班,可提供优质学位2100个。目前学校共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35人,教职工192人。

从书法、舞狮的传统文化,到科学实验、创意手工的创新实践,再到多语种文化体验,寮外初中课程多元且包容,构筑了丰富多彩的至善课堂,为学生们搭建了探索兴趣、锤炼能力的广阔舞台。课堂上专注的眼神,活动中灿烂的笑容,寮外年轻学子们彰显个性、迸发活力,绽放自信光彩。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我们要办的是一所有温度、有活力,让生命幸福绽放的学校。”“广东省优秀特色校校长”李杨威说道,他语气平和,目光坚定。从教二十余年,这位曾是物理竞赛金牌教练、屡获省市荣誉的“名校长”,如今正带领一所年轻的学校,秉持“以人为本,成就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全人·至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走在一条“让人成为人”的教育路上。

“人本”的育人观:

让每个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

万事开头难,新学校创建亦是如此。2024年9月,寮外初中迎来的第一个开学日,并不如想象中顺利。“那时候学校还没完全建好,只有教学楼、食堂和宿舍能用。因缺乏运动场地,开学第一天,我们却收到了24封家长的意见信。”李杨威回忆道,“他们担心工地环境不安全,更怕半成品的校园没法给孩子好的教育。”

此时的他,没有回避,也没有辩解,而是选择直面问题,带领学校教职工团体积极想办法,把一层的架空层、天台闲置空间利用起来,改造成学生体育课堂和运动场,解决了学校师生的燃眉之急。一年之后,当明亮宽敞的运动场(足球场)建成之时,学校师生们一片欢呼。

采访当天,李杨威带着记者走在校园里。走廊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书法、绘画、项目报告、活动照片,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实验室还没完全建好,理化生老师就把器材从功能房一趟趟搬出来、再搬回去。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去年我们的实验考试是全满分。”他语气中带着自豪,更带着感动。

在寮外初中的办学框架中,学生成长分为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特性特长、追求卓越。“就像让林丹成为林丹,姚明成为姚明。”李杨威笑着说,“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要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学校构建了“全人·至善”课程体系,涵盖“至诚品格”“至慧致知”“至美身心”“至新行动”四大课程群系,开设72门校本课程,从书法、舞狮到多语种、编程、智能造物,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方向。

“我们不仅有‘学霸笔记’集市、学生自主贸易市集,还有真正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路演、农场劳动课、龙狮社团……”李杨威如数家珍,“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参与,更是创造。”2024年,学校的龙狮社团登上了东莞少儿春晚的舞台;学生在自主贸易市集中尝试“抽签上新”“限时秒杀”;在至新农场,他们种菜、观察天气、记录生长,甚至设计销售策略——这一切,都是“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人。学生不是工业品,也不是农产品,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情感、有需求、有梦想。”李杨威说,“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去回应。”李杨威提出“人本教育”,将一切教学与管理行为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小到教室空调遥控器交给学生自主控制,大到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都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孩子自由了才会自律,自律了才能真正自由。”他说。

“把遥控器交给孩子”

办一所“有温度有活力”的学校

“温度”不是口号,而是细节。曾经有一次学校行政会议上,讨论“教室空调开多少度合适”,有人建议定个标准,达不到不能开。然而,学校开诚布公,征求广大师生意见之后决定:“我们把遥控器交给孩子吧。”结果令人惊喜:学生并没有滥用权力,反而更懂得节约用电、合理调控。“信任,往往比管制更有效。”德育副校长聂祥介绍道。

这种“信任教育”贯穿校园每一个角落:学生可以自主申报课程、组织活动,甚至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议。班主任节上,学生为老师策划惊喜;校园路演中,他们自己负责灯光、音响、节目编排;贸易市集上,他们体验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聂祥说,“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信任,他们才会真正投入地去学习、去创造。”

师资是根,AI是翼。作为一所以“外国语”为特色的学校,寮步外国语并未停留在“多语教学”表面。相反,它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走在了很多学校前面,积极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推进项目组”,开发了“地海胡师”“寮外作文批改大师”“米果心光站”等学科智能体工具,帮助教师备课、学生自学。目前,全校教师能熟练使用3种以上AI教学工具,教学准备效率提升40%。

副校长江青松表示,“AI不是替代人,是赋能人。”在师资建设上,学校推行“项目制管理”:哪怕是校运会,也由体育科组作为“项目组”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只要老师有想法,我们就支持他成为‘老大’。”学校每年组织上百场教师培训,涵盖教学、科研、竞赛等多方面。截至目前,已有15名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学校承担省市级课题9项,师生获奖超过900人次。“没有好的老师,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老师都被看见、被支持、被赋能。”

“花成花,树成树”,教育的终点,是生命的绽放。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李杨威校长说,“我们不是要教出‘标准答案的孩子’,而是要让他们发现美、创造美、成为美。希望他们最终能——花成花,树成树,活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夕阳西下,校园渐渐安静。而李杨威校长的教育理想,正像他身后那棵正在成长的树一样,静默而坚定地,向着光的方向生长。在寮外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教育理想的实验场。学校师生们用行动证明:教育可以是有温度的,学校可以是有活力的,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幸福地绽放。正如他所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而在这场守望中,他从未孤单。

【对话】

东莞日报:作为全市首个“民转公”的公办学校,寮步镇外国语初级中学如何着力打造的一所品牌特色公办外国语初级中学,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

李杨威:寮外初中以“全人发展”为愿景,积极打造“全人·至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让每一个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为育人目标,以“两心七力”(同理心、责任心、学习力、表现力、创造力、运动力、合作力、抗挫力、规划力)为核心素养框架,通过“至诚品格”“至慧致知”“至美身心”“至新行动”四大课程群系,实现素养的立体化培育。

课程结构呈宝塔型分层: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夯实学科基础;拓展课程尊重个性,孕育兴趣特长;品牌课程追求卓越,彰显学校特色。目前,学校共开设72门校本课程,涵盖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多语种、科技创新等领域,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追求卓越”的成长需求。

寮外初中办学特色是:全人发展,多元路径实现素养落地。为落实“全人·至善”课程目标,学校构建了“三级课程实施体系”:国家课程夯实基础,校本课程拓宽视野,精品课程孵化特长,通过以下路径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

运动健康:学校配备齐全的运动设施,推行“每天运动两小时,每人爱上一项运动”计划,将健康生活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与品格。国际教育:除英语特色教学外,常态开设外教课程,并开设韩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课程,营造沉浸式语言环境,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与国际竞争力。

项目式学习(PBL):以问题驱动、项目引领,推动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全过程,提升规划、合作、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科技创新:开设编程思维、智能造物、科学探究等课程,依托创客工坊与项目实践,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创意落地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构建“班级自治—校园服务—社会参与”三级体系,通过班委轮值、学生议事会、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领导力与创造力。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构建“1+4+N”协同模式(1个目标、4类课程、N项活动),推动“五育融合”,实现德育铸魂、智育启慧、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励志的全面发展。该模式获评“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成效突出实践学校”。

东莞日报:“教育有温度,班级显温情”,寮步镇外国语初级中学如何践行这一教学理念?在东莞大力发展未来学校、人工智能AI智慧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李杨威:寮外初中拥有一支由“三名工程”引领、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组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中,具省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者31人,硕士研究生27人,团队平均年龄30岁,年轻而富有活力。2024-2025学年,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师生共获各级奖项900人次,其中国家级19人次、省级126人次、市级507人次。学校承担省市级课题9项,获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3项,充分彰显了寮外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人工智能AI智慧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寮外初中积极探索校本人工智能研究,创新性地确立了“课程体系深度构建”与“AI技术深度融合赋能”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已在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研范式升级、评价体系优化等多个核心维度实现深度落地,并形成了清晰、可持续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是AI名师领航,打造AI融合课堂,开创“人机协同”素养培育新范式。深层次推进AI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重塑教与学方式。成立校级“人工智能教育推进项目组”,统筹规划与实施。各学科教研组立足学情,积极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AI赋能课堂”示范课例,并创新性地开发了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智能体”工具(诸如:地海胡师、寮外作文批改大师、米果心光站器等),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和个性化支持。全校范围内,AI融合教学已成为常态,教师能熟练运用至少3种以上AI教学软件/平台(如智能备课工具、课堂互动系统、学情分析平台等),有效应用于教学设计、课堂互动与反馈评价环节。

二是AI驱动课程:创建学校“至善课程”新体系。将AI素养深度融入学校“至善课程”体系,形成阶梯化、全覆盖的AI课程生态。结合学校“至善课程”体系,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分年级开展AI普及必修课程,AI提升课程,普及AI基础知识、应用场景与伦理规范,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社会储备人才。

三是AI支撑教研: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以AI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打造智能化、数据驱动的教研新生态。集团成立“AI教育研训中心”,构建“基础认知(全体教师)-专业精进(骨干教师)-领航赋能(种子教师)”三级培养体系,分层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创新教研方式,结合AI语音转写、课堂行为分析工具,教师可实现高效课后复盘,基于数据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教研效率持续提升,教学准备效率平均提升40%。在国家、省市信息化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师生共获得奖项147人次,其中国家级14人次,省级奖项16人次,市级奖项90人次。学校荣获“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东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组织奖”等诸多荣誉称号。

文字:吕晓敢 实习生 卢梓杰 图片:陈帆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