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包蚕豆下肚,东莞5岁男童严重溶血,水乡中心医院紧急抢救
东莞+ 2025-09-15 14:39:52

蚕豆脆嫩可口,可对某些孩子来说,这一口鲜嫩,却可能是一场无声的危机。近日,东莞市人民医院水乡医院(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接诊了一名因吃蚕豆引发急性溶血性贫血的5岁小朋友。

5岁的宸宸(化名)偷偷吃了一小包蚕豆后,出现头晕、乏力及皮肤黄染,尿液变成浓茶色。

9月4日,宸宸被家长紧急送到水乡医院,门诊检查HGB值为81g/L,考虑“急性溶血性贫血”。随后儿科医生结合病史诊断他为“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

宸宸接受治疗中

住院期间,宸宸出现酱油样尿,次日复查HGB值为56g/L,考虑重度贫血。

水乡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陈顺何,以及东莞市人民医院帮扶专家李锦开明确病因后,立即与检验科紧急商讨患儿输血的相关问题。

治疗期间,医护团队密切监测宸宸心率、血压及尿量,予以碱化尿液、加强补液及输血等积极治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发生。

经过一周的治疗,宸宸溶血症状控制良好,尿色恢复正常,复查指标稳定后康复出院,出院前,医护团队为家属详细科普蚕豆病的注意事项,强调避免蚕豆、氧化性药物及感染等诱因。

宸宸尿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其实,宸宸的情况并非个例,水乡中心医院每年都会收治一些蚕豆病患儿。很多家长平时不重视预防,以至于孩子吃蚕豆后变成“小黄人”。

孩子患蚕豆病后该怎么护理?今天就结合病例,把蚕豆病的核心知识讲清楚。

宸宸康复
知多点

一、蚕豆病到底是什么?

蚕豆病不是“过敏”,也不是“中毒”,而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这种酶是红细胞的“保护神”,缺乏后,红细胞容易被蚕豆中的特殊物质(如蚕豆嘧啶)破坏,引发急性溶血。

高发人群:多为儿童(尤其3-5岁),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因基因位于X染色体,男性更易显现);

发病特点:吃蚕豆后数小时至数天(通常1~2天)发病,吃的量越多、新鲜度越高,溶血风险可能越高。

二、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就医!

像宸宸的“浓茶尿”,就是溶血的典型信号。家长要牢记4个核心症状,出现任何一个都别拖延:

1、尿色异常:尿色变深,呈浓茶色、酱油色(最直观的早期信号);

2、贫血表现:面色苍白、嘴唇发白、精神差、乏力、头晕;

3、全身症状: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部分孩子会哭闹不止);

4、严重情况:黄疸(皮肤、眼白变黄)、尿少,甚至休克(需紧急抢救)。

三、这5件事家长必须做到!

蚕豆病是“终身性疾病”,不会随着年龄增长消失,日常护理的核心是“避开诱因”,这5点一定要记牢:

1、严禁食用蚕豆及蚕豆制品:包括新鲜蚕豆、蚕豆酱、蚕豆粉、粉丝(部分用蚕豆制作),甚至接触蚕豆花粉(如收获季的田间)也可能诱发溶血;

2、慎用“溶血风险药物”:常见的有抗疟药(如伯氨喹)、退烧药(如阿司匹林)、部分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用药前务必告知医生病史);

3、避免接触樟脑丸:衣柜里的樟脑丸(主要成分萘)会通过皮肤吸收,可能诱发溶血,建议用无萘的防潮剂替代;

4、定期复查:每年常规查血常规,了解红细胞情况,有贫血倾向及时干预;

5、做好“身份标注”:给孩子的书包、病历本标注“G6PD缺乏症”,就医、上幼儿园时主动告知医生/老师,避免误接触诱因。

四、重要提醒:有家族史的孩子,先做筛查!

如果父母或亲属有蚕豆病史,建议孩子出生后(或1岁内)做G6PD缺乏症筛查,早发现、早规避风险。

蚕豆病不是“绝症”,只要避开诱因,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就像宸宸,出院后严格避开蚕豆及风险药物,目前饮食、活动都完全正常。疾病不可怕,做到早筛查、避诱因、慎用药、及时就医,就能降低发病风险,保持健康状态。

文字:李广 图片:医院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