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中给我们留下最珍贵的东西——做人有规矩、做事有底线,这一做人准则早已刻进我们的骨血里。”提及父亲莫炳祥——这位曾驰骋战场的东江纵队老兵,儿子莫少雄、莫少昌的眼中满是崇敬与怀念。近日,在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里,兄弟俩向记者娓娓道来父亲跨越战火与建设年代的一生,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红色故事,如同一幅鲜活的画卷,缓缓铺展在眼前。
■莫少雄、莫少昌追忆父亲
青年立志:
在烽火中投身革命洪流
1925年,莫炳祥出生于东莞桥头大洲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作为家中独子,他读过私塾,青少年时便跟着父亲在姑婆家的榨油铺打工。彼时,国家正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民族危亡之际,进步思想的火种在这位青年心中悄然萌发。
“父亲年轻时就爱读进步书籍,还常偷偷参加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和农会减租减息运动。”大儿子莫少雄回忆道,真正让父亲坚定革命信念的,是同宗兄弟兼同学莫德尧——这位早期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的先行者,用亲身经历和进步思想,为莫炳祥点亮了前行的方向。
1945年3月,莫炳祥正式加入东江纵队,成为二支队第二大队的一员,同年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曾经说过,当时主要在樟木头、清溪、谢岗南面山、桥头以及广九铁路沿线活动,打的就是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莫少雄也记得,父亲曾多次提起1945年8月12日的那场战斗:接到紧急命令后,部队动员根据地抗日军民,向广九铁路沿线的日伪军据点发起猛烈进攻或围困,通过迫降、劝降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可革命的道路并非坦途。“‘食无定时,睡无窦口’,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睡觉连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小儿子莫少昌的语气里满是心疼。
“当时游击队条件差到极点,装备简陋、缺医少药,风吹雨淋是常事,饿肚子更是家常便饭,但父亲和战友们从来没喊过苦,总说‘坚持就是胜利’。”就是凭着这份信念,莫炳祥义无反顾地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抗击日寇。
■东江纵队老兵莫炳祥
初心不改:
从战场到建设一线的坚守
1946年6月,为争取和平、保存革命火种,中共中央决定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解放区。“6月30日那天,父亲离开家乡时,连妻儿和家人都没来得及告别,就跟着部队主力出发了。大部队直到7月5日才抵达山东烟台,完成了这次军事大转移。”莫少昌说,“父亲这一去,便是与家人音讯隔绝的数年。”
抵达烟台后,莫炳祥所在的北撤部队后来发展为两广纵队,先后隶属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投身到全国解放战争的洪流中。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莫炳祥都参与其中。
解放后不久,莫炳祥的报平安书信寄到了家中,全家人欢天喜地了好几天。“父亲在信里说,他正驻守宝安县西乡南头一带,当第一代‘南大门守护神’,那时他已经是连队指导员了。”莫少雄满是自豪。
此后,莫炳祥的工作岗位虽多次变动,却始终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1952年调任番禺县大石区武装部部长;1959年任东莞县人民武装部副政委,1962年改任副部长(代部长)并晋升少校军衔……“父亲走到哪里,我们家就搬到哪里,大哥、大姐、二哥在中山石岐读书,我1959年在珠海守备团出生,不久就随父亲回到了东莞。” 莫少昌的回忆里,满是随军生活的细碎温暖。
1966年后,莫炳祥又先后担任东莞县革委会副主任、东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东莞县老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9年离休,1991年不幸离世。“父亲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莫少昌说,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建设一线,父亲始终兢兢业业,他极少提起自己的功绩,总说“都是该做的事”。
红色接力:
让东纵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在莫少昌的记忆里,父亲对家人的要求格外严格,这份严格,也成了最宝贵的家风传承。莫少昌至今清晰记得父亲的谆谆教诲:“他常说‘做人要有规矩,做事要懂得底线’,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这辈子的路。”
正是这份家风的熏陶,让莫少昌和家人始终牢记“红色后代”的身份。2008年,莫少昌参与组建“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并担任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副会长。全家五兄弟姐妹及其女儿均加入研究会,“我们把父母生前住的房子无偿借给研究会作办公室,就是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25年1月,莫少昌与家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父亲的部分史料和奖章捐赠给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谈起捐赠的初衷,莫少昌表示,这些奖章最好的归宿就是被更多人看见、被历史记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日之中国,已如东纵司令员曾生所愿——‘愿我同胞,共起图之’。”莫少昌说,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东纵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让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盛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这是一位东纵老兵的一生,更是一段红色基因的传承。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莫炳祥用一生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而他的后代,正沿着他的足迹,让东纵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