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暑假,除去团课学习以外,我和父母也来到了大岭山。在青翠的山峦间,在热血的大地上,我抚着胸前的团徽,想要在这片土地上触摸真实的历史。
踏着英烈的步伐,走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进入纪念馆中,在中央展柜前,我停住脚步——王作尧将军的牛皮公文包静静躺在那里。黑色的皮面布满纵横交错的划痕,仿佛将整个抗战岁月都刻在了上面。金属扣已然在时间长河中变形,磨损,却依然紧紧咬合。最让我震撼的是暗袋里露出的半截地图,褐色的血渍与蓝黑墨水交织碰撞,像是一条战线,那些等高线仿佛还在搏动。边缘上有一行小字:“每寸山河,皆付青春。”
让我内心产生涟漪,想接手、记忆这段历史。然后我们来到了消息树遗址。我伸手抚摸那棵百年马尾松,指尖触到深陷的勒痕时,不由得缩回手。讲解牌写着:1942年寒冬,哨兵们用麻绳将自己绑在树上观察敌情,数十日的坚持守,让韧性极强的绳索都嵌进了树干。这些并不是岁日的伤痕,而是忠诚的年轮。我试着把手再次靠近在勒痕上,突然明白什么叫“绑在一起”的坚守。
在热烈坚守的温暖拥护中,我们转入下一个地点——将军洞。进入其中,洞内的凉意渗入衣衫。岩壁上五道深刻的划痕旁标注着反“扫荡”的日期,整整五年。洞内石桌上,推演战情的沟壑纵横交错,那些纹路,远比数学课上讲的几何题更要深刻。
黄昏时分,我站在百花洞战场遗址。
一块突兀的青石上,深刻着八个大字:“静如山岳,动如雷霆。”忽然间山风骤起,整座大岭上的松枝齐声轰鸣,像是千万英烈之魂在呐喊。我挺直腰杆,感受心跳与这轰鸣的共振。
暮色将逝时,我捧起一把土。土壤从指缝间漏下,沉甸甸的,仿佛漏下的是八十余年的时间。最后留在手心的几粒沙石,像是永不熄灭的火种在手心闪烁。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初二4班 张乐玺;指导老师:单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