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竹溪中学 杨尚霖《从红都到东江:一封穿越九十三年的战书》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4 20:00:46
我的血脉始于赣南红都瑞金。1934年,中央红军从这里踏上长征,北上抗日。而早在两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在瑞金发出中国第一个对日抗战宣言——那是一封以国家名义向侵略者掷出的战书。今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在东莞重走东纵路,突然明白:东江纵队接过的,正是从瑞金传出的那束烽火。
站在大岭山根据地,我仿佛看见两个时空在此交汇。1934年,寻淮洲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战士们平均年龄不到十九岁;1941年,东纵少年兵在百花洞用生命阻击日军,同样青春年少。从赣南到粤北,同样的热血在奔流。外公曾说,我们瑞金人骨子里刻着“出发”二字——为了救国,可以长征万里,可以转战东江。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我驻足于一份泛白的《前进报》前。报头下的“东纵”二字,让我想起在瑞金革命博物馆见过的《对日抗战宣言》。一样的铁骨铮铮,一样的寸土不让。原来,从瑞金发出第一声抗日怒吼,到东江坚持敌后抗战,中国人民从未低下过头颅。
作为瑞金后人,我曾疑惑:为何要千里迢迢来到东莞?此刻我明白了——我是来寻找答案的。我想知道,是怎样一种精神,让先遣队少年血洒皖南,让东纵战士坚守华南?在百花洞的荔枝林里,我听见了回答:是《宣言》里“不容日寇寸土”的决绝,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担当。
八十年前,先辈用生命赢得胜利;八十年后,抗战精神仍需我辈传承。重走东纵路,我接过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封未写完的战书——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宣战,对民族复兴使命的宣誓。这,便是来自红都的少年,在东江之畔找到的答案。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初二4班 杨尚霖;指导老师: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