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至14日,2025第十六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以下简称“台博会”)在东莞如期而至。本届展会吸引海峡两岸客商踊跃参展,设8大主题馆、25个省(市)专馆,671家企业参加,展位达1881个,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东莞再一次彰显其“台商大本营”的江湖地位。
连续16年搭建两岸经贸交流平台,台博会自2010年首届开办以来,便持续见证并推动着产业变革与机遇裂变。多年来,两岸台商热情参与,对台博会青睐有加,不仅为彼此搭起了共融互利的商机桥梁,更进一步加深了两岸的鱼水亲情。
创新“试验田”
自创办以来,台博会始终是台商展示前沿技术的“窗口”。在今年展会中,671多家参展企业携AI视觉识别系统、机器人、生物科技等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台博会再次成为展示前沿科技成果的风向标。
第三次参加台博会的达明机器人总部位于中国台湾,其为市场提供的产品包括内建视觉AI协作型机器人、机器人AI软件服务及智能工厂在内的系统整合方案,并且其推出的AI的视觉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生产品质、生产良率、生产节拍的极大提升,成为本届展会亮眼产品。
此外,大陆市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也为台商企业的长场景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正如昶辉螺丝公司董事长颜美云所说,他们在东莞设立工厂,正是考虑到东莞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支撑企业的技术实现完全落地,“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供应链”,更为台商品牌落地提供了轻量化路径,也为打开市场新空间提供了可能。
去年,《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正式获批,为莞台创新合作注入“政策强心剂”。这份国家级政策礼包围绕打造“两岸创新资源集聚区”目标,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市场对接形成对莞台合作的全链条支持。台博会作为政策落地的 “试验场”,正见证着创新要素的加速流动,成为《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实践的样本。
产业“生态圈”
本届台博会的“多元”特质,既表现为大陆25个省市、岛内22个县市及港澳地区的展商构建的产业生态圈,更表现为东南亚台商首设“亚洲馆”带来的“两岸+东南亚”三角合作效应。“亚洲馆”集中展示了泰国、越南等地台企的新能源材料、跨境电商服务等特色产业,与大陆的智能制造、市场渠道形成互补,跨境合作意向也不断在本届台博会上涌现。
与此同时,台博会搭建的“多元对接平台”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据介绍,本届台博会坚持办好电子专业展,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展商占比超70%,推进产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赋能。此外,针对台湾青年创业者设立的“莞台青创基地对接会”,提供了政策咨询、场地租赁、投融资等多元服务,凸显台博会从“企业参展”到“人才扎根”的生态化延伸。
在台博会的助力加持下,合作共赢的成果也不断涌现。据了解,2010年首届台博会就创造了19亿元的采购商机,这一数字在2024年第十五届台博会已经攀升到36.1亿元,连续15届东莞台博会累计促成合作意向408.6亿元。这些数据不仅见证了台博会作为两岸经贸交流重要平台的蓬勃活力,更勾勒出两岸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壮阔图景。
作为“台商大本营”,东莞与台湾的产业融合早已超越单一经贸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本届展会中,“强链融合”主题贯穿始终:台商带来的高端装备、工业软件等“硬科技”,精准对接大陆“补链强链”需求,产业的融合共生已经渗透进莞台合作的方方面面。
文化“暖心桥”
在产业融合之外,文化融合成为更深层的纽带。本届展会将台湾伴手礼专区建成“宝岛风情长廊”,集结台北、高雄、桃园、台中、台南、苗栗等22个县市93家展商110个展位,带来台湾美食、特色品牌、伴手礼,岛内展品为历年来最多,以“一县市一爆品”呈现地道台湾风味,增进大陆消费者对台湾品牌的情感认同,为台商深耕内需市场培育了文化土壤。
更重要的是,台商在东莞多年,早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从全国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到广东省首家台资民营医院——台心医院,从台商协会搭建的政企沟通桥梁,到台胞社区中心打造的“家门口服务站”,东莞为台商及其家庭构建了教育、医疗、生活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体系,让“扎根”二字有了实实在在的温度。
这些深植于城市肌理的纽带,不仅让台商在莞创业安心、生活舒心,更让台博会成为他们向大陆市场展示“两岸一家亲”成果的重要舞台——当台商带着源自台湾的匠心产品站上展会,背后依托的正是东莞完善的产业配套与生活保障,而台博会也由此超越了单纯的经贸展会定位,成为两岸同胞共享发展机遇、共筑融合梦想的生动注脚。
从创新技术落地转化搭建商机桥梁,到多元资源跨界整合构建产业协作网络,再到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激活深耕发展的坚实根基,本届台博会以展会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源聚合效应,为台商在大陆市场的长期布局与价值跃升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