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竹溪中学 曾若兰《青春足迹里的红色密码》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4 11:55:14

纪念馆玻璃柜里的步枪还留着褐色的硝烟味,枪托上深深浅浅的刻痕像老树的年轮。我指尖刚触到冰凉的展柜,讲解员突然说:“这是东江纵队战士用过的‘老伙计’,当年在东莞山岗上,它曾精准击中过日军的摩托车油箱。” 那一刻,阳光透过窗棂斜切进来,在枪身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恍惚间竟像看到七十多年前,握着它的年轻手掌上暴起的青筋。

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我们蹲在战壕遗迹旁听老党员讲伏击战。“当时战士们就趴在这些茅草里,蚊子比子弹还密集。” 他指向远处的荔枝林,“现在挂满枝头的糯米糍,当年可是藏过情报的‘秘密信箱’。” 我摘下一片荔枝叶,叶脉清晰得像地图上的行军路线,忽然懂得为什么东莞的荔枝总比别处甜 —— 那是浸透了热血的土地在孕育甘甜。

晚饭后的篝火晚会变成了红色歌会。当《东江纵队之歌》的旋律响起,隔壁的一位男生突然飙出极高的音调,他涨红着脸说:“我爷爷就是东纵交通员,这首歌他教我唱了二十年。” 火光在每个人眼里跳动,那些歌词里的 “青纱帐”“芦苇荡”,突然和我们每天路过的 CBD 玻璃幕墙重叠在一起,原来英雄从未走远,只是换了种方式守护这片土地。

研学最后一站,我们在塘厦革命烈士陵园种下 30 株木棉。挥锹培土时,老师说:“东纵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在你们心中种下发芽的种子。” 望着阳光下舒展的新绿,我突然明白,那些文物上的斑驳、故事里的赤诚、歌声中的激昂,早已悄悄融入我们的血脉。

回程时路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无人机表演正拼出 “东纵精神 薪火相传” 八个字。我望着那些在夜空中闪烁的光点,突然想起纪念馆里那封泛黄的家书:“待驱逐倭寇,必归乡建设,让东莞再无烽烟。” 如今的东莞,生产线的节奏代替了战场的枪声,跨境电商的数据流取代了秘密电台的摩斯码,但那份 “敢为人先、不屈不挠” 的精神,正通过我们的手掌,传递给更远的未来。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初三19班 曾若兰;指导老师:黄伟航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