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深秋时节,随着香港沦陷的战火席卷而来,深圳河畔的硝烟已蔓延至珠江两岸。身披斗笠的队伍在羊台山密林间穿行,担架上裹着刚从日军集中营获救的邹韬奋。他们是由无数怀揣赤诚爱国之心的普通民众所汇聚而成。年轻力壮的农民们,毅然弃农从戎,投身于抗争之中。热血的劳动者放下工具奔赴前线。东江纵队初创时期,领队曾生低着帽檐,袖口磨损处的补丁沾满泥泞,正是这支队伍最初的模样。
起源于广东东江的这支队伍,犹如一把锐利的匕首般精准刺入日军后勤补给线。在广九铁路沿线,青年志愿者们手持削尖的竹竿布置陷阱,利用夜色掩护成功炸毁了军用列车。在大鹏湾渔村的渔民家庭中,出身于此的战士驾驶着小舢板,将情报暗藏于鱼鳔之中,成功穿越了封锁线。战场上每一场殊死搏斗都如同生死关头,但士兵们眼中却映照着无所畏惧的光芒。令人震撼的是“省港大营救”行动,短短三个月间,成功转移了何香凝、柳亚子等800余名文化界精英及爱国志士,这一壮举被茅盾赞誉为“抗战期间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救援行动”。
如今走进羊台山纪念馆,那本泛黄的《前进报》仍散发着油墨的气息,其报头处印着队员们自创的《反扫荡歌》。曾有位前辈在岁月长河中使用过的望远镜,其镜片上的裂痕蜿蜒如东江支流的河道。那些在荔枝林中秘密商议的深夜,稻田深处埋藏的地雷暗涌,以及祠堂内彻夜守候的战地医疗帐篷,最终都凝结成岭南大地永不熄灭的星火。正是凭借这般不畏艰难的壮举,东江地区的抗日斗争才得以不断取得胜利。这番经历,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无畏奉献与英勇牺牲,为最终的胜利铺就了稳固的基石。
当晨雾笼罩东江,货轮汽笛声与七十年前的号角音调在江面交织成一幅独特画卷。岸边的孩童们欢声笑语地奔跑,脚下的土地,正是当年东纵战士以血肉筑就的家国。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初三19班 陈宇轩;指导老师:黄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