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初中部 董舒彤《薪火·新火》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4 09:20:16
那个午后,我的指尖轻触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斑驳土墙,一阵战栗蓦地传遍全身。粗糙的墙体如时光密码,在东莞盛夏阳光中,将我拉进一条通往历史隧道。
穿梭于红色印记之间,我在东纵纪念馆一盏生锈的煤油灯前驻足。讲解员说,这微光曾照亮作战地图。闭上眼,我仿佛看见灯火摇曳中,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正为家园命运沉思。灯光虽弱,却足以刺破最深黑夜。
登白马山战场旧址时,山风呼啸。我俯身拾起一块砾石,掌心传来不寻常的温度——它或许见证过冲锋呐喊,浸润过英雄热血。同学们齐声高唱《东江纵队之歌》,歌声乘风远去。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何为“山河回响”。
行程终点是松山湖科技新城。站在高楼俯瞰,玻璃幕墙折射阳光,无人车静静穿梭。同学感叹:“看不出战火痕迹了。”我却想起那盏煤油灯——烽火岁月已远,但东纵精神未离。它化作科技园中不熄的研发灯火,化作攻坚时的坚韧、新时代“战场”上的智慧与勇气。从保家卫国到科技强国,战场形态在变,不变的是那份使命担当。煤油灯的光芒穿越八十年,依然照耀我们前路——它如今有更响亮的名字:中国芯、强国梦。
下山时,我将白马山的石头放入口袋。它很轻,也很重。轻的是重量,重的是记忆。我们这一代的长征,不需扛枪穿越硝烟,但要聆听历史呼唤,接过精神火炬。
回望之际,夕阳为东纵纪念馆镀上金边,如不灭星火。我终于明白,重走东纵路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证明过去从未真正过去。那些血火淬炼的精神,仍流淌于城市血脉,跳动在我们胸膛。
薪火相传,不是简单传递,而是以青春之火让古老火种焕发新光。当指尖离开旧址墙壁,一段历史在我心里真正开始了新生。
作者: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初中部初二9班 董舒彤;指导老师:李爱华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