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道滘圣广小学 胡萱萱《锈迹里的山河》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3 22:21:57

东莞的夏日,阳光锋利如刀。我站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前,目光被一把生锈的步枪牢牢钉住。它的木质枪托布满裂纹,铁质部件锈迹斑斑,像一具时间的化石。讲解员说,这是东纵战士用过的武器,从抗日战场发掘而来。

我凑近细看那些褐红色的锈斑,忽然间,锈迹在视线里开始流动——它们化作了东江的水,化作了战士的血,化作了1943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夜晚。我仿佛看见一个年轻的战士,正握着这把枪潜伏在甘蔗林里。他的军装破旧,眼神却亮如星辰。蚊虫叮咬着他的脸庞,但他一动不动,如同扎根在地里的红棉。

“你们知道吗?”讲解员的声音将我从幻象中拉回,“东纵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5岁,最小的只有13岁,和你们差不多大。”这句话像一颗子弹击中我的心房。我再次凝视那把枪,忽然明白:我正在触摸的不仅是铁锈,更是一个少年曾经紧握的青春。

在研学手册上,我抄下这样一段记录:东江纵队孤悬敌后,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与日伪军作战1400多次,歼灭敌人9000余人。这些数字在课本上只是冰冷的文字,但站在锈枪前,我听见了子弹呼啸的风声,闻到了硝烟的味道,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什么是“残缺中的完整”。正是这些破碎的遗址,连缀成一部完整的英雄史诗;正是那把生锈的步枪,诉说着最锋利的信仰。东纵战士用年轻的生命守护的,不正是今天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街道、看到的每一片晚霞、拥有的每一个平凡日子吗?

下山时,我最后回望那片青山。忽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历史,而是让历史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那把锈枪会继续生锈,那些遗址会继续风化,但东纵精神却在我们这一代心中锈蚀不了——它将成为我们血液里的铁质,骨骼里的钙,成为我们追寻理想时最坚硬的底气。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锈迹里的山河早已换了人间,但少年守护家园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炽热。

作者:东莞市道滘圣广小学五年级2班 胡萱萱;指导老师:蔡晓琳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