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医生解码痴呆者的异常行为:那不是故意捣乱,是生命在呼救
东莞+ 2025-09-12 19:45:38

提及“痴呆”,多数人只注意到记忆的流逝,却未曾察觉:那些被误解的“异常行为”,并非患者的故意为之,而是大脑被疾病侵蚀后发出的求救信号。

东莞第七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廖秋莲指出,每一个非常态举动背后,都隐藏着一份渴望被理解的需求。唯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读懂那些被掩藏的生命呼喊。

情绪失控:是疾病,不是脾气变坏

痴呆患者的情绪常陷入两种极端——时而焦虑抑郁、惊恐不安,时而淡漠疏离、对外界无动于衷。

照护者王女士回忆,丈夫患病后变得如“惊弓之鸟”,电话铃响就发抖,喃喃“有人抓我”;有时却数小时静坐,连最爱的京剧也不再关注。这种剧烈波动,实则是大脑情绪调节中枢受损所致。

研究显示,痴呆会破坏前额叶与边缘系统的连接,导致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造成情绪“刹车失灵”。轻微挫折就可能诱发灾难性反应,如穿衣失败后崩溃大哭;而面对亲人时的冷漠,也非不爱,而是大脑无法传递情感。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约1/3的患者出现抑郁,近1/5伴有明显焦虑。这些症状常被误读为“性格变差”,实则是疾病的生理表现。

昼夜颠倒:睡眠紊乱背后的生理时钟错位

昼夜颠倒:不是在捣乱,而是生物钟乱了

“白天昏睡、夜间清醒”在痴呆家庭中非常常见。医学上称为“睡眠节律颠倒”,在中重度患者中发生率高达60%。

例如李阿姨,总在凌晨三点起床“准备做饭”,白天却沉睡不醒。这一切与大脑视交叉上核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加上褪黑素分泌减少、光感知能力下降,患者的生物钟仿佛“齿轮错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夜间的游走行为往往与安全感缺失有关。就像总在深夜要“回家”的张爷爷,口袋里始终揣着旧钥匙——那是他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本能。

有位照护员发现,通过调整光照、建立固定睡前仪式等非药物方式,往往比强行制止更有效。

妄想与幻觉:扭曲的不是意图,是大脑信号

“你是假女儿!”“家里进了贼!”……这些听起来荒诞的言论,是痴呆患者常见的妄想与幻觉。

这不是故意胡闹,而是大脑的“无奈之举”。

大脑颞叶和顶叶的病变使患者无法正确处理外界信息,只能自行拼凑出扭曲的现实:窗帘飘动被当成陌生人影,流水声被听成对话声;记忆错乱则让他们坚信物品被窃、被遗弃——比如自己藏了钱却反复指责家人偷拿。

研究显示,通过简化环境、设置明确标识(如在衣柜贴“安全”字样),可有效减少这类症状发生。关键是要明白:他们并非故意制造矛盾,而是活在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里。

激越行为:是超载,而不是挑衅

一让换衣就大吼,甚至打人……这种“激越行为”和面对复杂任务时突然崩溃的“灾难性反应”,常使照护者心力交瘁。

但这些行为实则是大脑过载时的“紧急制动”。

由于执行功能下降,患者如同低配置电脑,多任务处理时极易“死机”。扣不上扣子便撕衣服、洗不好澡突然暴躁,都是挫折感下的崩溃表现。

激越行为则多源于沟通失败、疼痛或恐惧。发作前常有征兆:搓手、呼吸加快、目光游离。及时发现这些信号,通过简化指令、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可避免冲突升级。

看见症状背后的人

痴呆的症状如同一重重迷雾,遮蔽了真实的情感和需求。但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内在逻辑:焦虑是对失控的恐惧,游走是寻找安全感,妄想是记忆碎片的重组,激越是沟通失败的最后表达。

这些,都不是患者的“本意”,而是疾病中的“身不由己”。

因此,照护不应是对抗行为,而是解读信号:当患者说“被偷了”,回应重点应是缓解其不安,而非纠正错误;拒绝进食时,需考虑是否牙痛或口味不适。

探索症状的“另一面”,不仅是为了提高照护质量,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卫。在疾病背后,他们依然是爱过、奋斗过、有过完整人生的“人”。他们对安全、温暖与联结的渴望,从未消失。

当我们能读懂症状背后的呼救,用理解替代批评,用耐心代替指责,患者才能在疾病的阴影中,继续感受被尊重、被温柔以待的温度。

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抵达的终点。

廖秋莲温馨提醒:如患者出现明显精神行为症状,建议尽快至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症状、改善睡眠、减轻家庭负担,提升生活质量。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何卓琳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