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聚焦坚守在教育一线的“筑梦人”——他们以讲台为阵地,以热爱为底色,将知识传递、将心灵点亮,用平凡的坚守书写不凡的教育故事。本期,让我们走进桥头镇中心小学教师罗似嫔的语文课堂,感受她如何以二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用诗歌为桥,以真诚育心,为每个孩子书写独特的成长印记,让传统文化的清泉滋润童心,照亮未来之路。
清晨,桥头镇中心小学传来琅琅书声。罗似嫔老师正带着一年级孩子们诵读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她俯身指点文字,目光温柔,嘴角含笑。这温暖一幕,正是她从教二十六年的日常缩影。
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罗似嫔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分会的会员。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她从去年开始,做了一件“很浪漫的事”——为学生写诗评语。
▲罗老师给一年级的同学上小古文课《放风筝》
“淇水汤汤、必源于细流”,是她给赖铭淇同学写的学期评语。她以汤为名,勉励学生如细流般持之以恒、终成浩瀚江海。“抱瑜握瑾,学以咏志”是为李咏瑜同学写的评语,她巧妙嵌入名字,寄语学子怀瑾握瑜、心志高洁。她将学生的姓名化为意象,让期末评语成为一份独特的成长礼物。她坚持:“要让每个孩子感到被读懂。”这份用心也被珍惜——有家长珍藏评语,有学生多年仍能背诵。
写诗并不容易。有些孩子的名字中有生僻字,她要反复查证字义、寻找典故;有些孩子性格鲜明,她要字字推敲,力求贴切。但她乐此不疲。“我希望他们拿到评价手册时,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也能从小接触汉语的韵律之美。”
▲罗老师给“咏瑜”同学写的诗句评语
▲罗老师给“铭淇”同学写的诗句评语
而她带给孩子们的,远不止几句诗。
有学生回忆,六年级时罗老师每天放学陪他补课半小时,“牺牲的是她下班的时间,是我玩耍的时间,但她从没抱怨过。”还有一次,一个孩子因被批评情绪低落,却在离开时悄悄回头说:“老师,外面下雨了,您记得打伞。”这些细微的瞬间,罗老师都记得。她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你真心对孩子好,他们是能感觉到的。”
她坚信,教育不是冰冷的绩效和分数,而是“教人求真”。她是广东省邵焕娣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认真推崇工作室的“荷真教育”理念,从不以“监控”吓唬学生,反而明确告诉他们:“没有摄像头,也要做正确的事。”
在她的影响下,班级里书声琅琅,孩子们从小诵读古诗,早读午读“入室即静、入座即读”。她带的班,成绩未必一开始最好,但越到后期越突出。“语文是靠语感滋养的,朗读和阅读,比刷题更重要。”
下课铃响,孩子们仍围在罗老师身边,争着背刚学的句子。她笑着摸摸这个的头,轻轻拍拍那个的肩。那一刻,她不像严师,更像一位用文字和陪伴点亮童年的“诗人教师”。
她是严师,却使孩子感到温暖。正如毕业多年的学生在给她的信中所写:“言念吾师,温其如玉。”她以二十六载光阴,把语文课变成诗,将班主任做成灯,温暖着每一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