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四女儿追忆东纵老兵袁灼昔日光辉形象
东莞+ 2025-09-10 12:09:30

“父亲总说,公家的光一点不能沾。”袁灼的长女、77岁的袁锡娟摩挲着老照片轻声道。她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岁月尘埃,叩开了袁灼——这位东纵抗战老兵、基层书记用一生书写的,关于清廉、奉献与家风的故事。

岁月淡褪了历史的刻痕,革命精神却在时光淬炼中愈发深邃。近日,东莞日报记者一行走进莞城老旧小区,在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办公室里,袁灼的四位女儿袁锡娟、袁锡红、袁淑珍、袁燕芳齐聚一堂、追忆往昔,40多年前的父亲形象仍历历在目:虽然老父亲离世多年,但老父亲形象仍是那么高大,一个老党员用近乎苛刻的廉洁与无声的奋斗,为她们树起了最坚实的精神界碑与家风航标。

刻在生命年轮上的清廉丰碑

袁灼(1925-1979,曾用名:袁卓、袁卓坤),东莞东城温塘皂上坊人。袁灼出身贫苦,经历过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打过日本鬼子,做过地下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搞革命建设、勤恳劳碌一生。

▲袁灼(1925-1979,曾用名:袁卓、袁卓坤)

女儿们回忆道,父亲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一生。1941年沦陷区的东莞、战火纷飞,怀揣着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年仅16岁的袁灼毅然投身革命,参加青年抗日大联盟,坚决抗日。1943年参加筹建温塘抗日民主乡政府,1945年3月参加东纵路西一支队三龙大队,1945年8月至1945年11月在香港做地下工作,1945年11月至1949年5月在温塘做地下工作。

长女袁锡娟回忆,当年听母亲讲,父亲十多岁就参加抗日队伍,成为一名年轻的“娃娃兵”,家里人经常为他担惊受怕,可他在烽火中磨砺意志,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党组织的信任,于1949年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廉洁奉公”不再仅仅是组织纪律,更成为他融入血脉的人生信条。

解放后,袁灼服从组织安排,扎根于基层。从附城(现名:东城)到万江,再到惠阳,他先后担任东莞流花乡、附城区、万江公社等多地党委书记,连平县副县长、惠阳地区农业局副局长等多个职务,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他的清廉,成为刻入生命年轮的行动准则。

1962年,小女儿袁燕芳呱呱坠地,添丁加口让全家人满心欢喜。当年正值困难年月,生活非常拮据、物资十分匮乏。一位老同事送来半斤猪肉,希望能给产妇补补身体。然而,袁灼夫妻商量后,将猪肉转赠给了敬老院的老人,并回赠油米给同事。面对女儿们的不解,他温和而又坚定地教导:“敬老院孤寡老人无儿无女,生活困难,比我们更需要。”女儿们回忆道,当年物资匮乏,平时油沫星都难得吃上,更别说吃上猪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肉)。虽然年幼的儿女很馋嘴,但也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才深切明白父亲心中那份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的朴素情怀。

女儿们还讲起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呼吹、天寒地冻,家中6个儿女只有一床薄薄的被子勉强御寒。父亲的一位好朋友得知家中窘境后,热心地送来一床厚棉被,助孩子们保暖过冬。小女儿袁燕芳对此印象深刻。她回忆道,虽然兄弟姐妹们都喜出望外,但父母(袁灼夫妻)商量后,却将这床饱含情谊的棉被,转送给了邻居一位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母亲。二女儿袁锡红回忆父亲当时的决定:“父亲原则性很强,从不占公家便宜、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她的眼中充满了对父亲崇高品格的无限敬仰。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的家训,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也延伸至女儿们的价值观塑造,包括择偶观。袁锡红说,“父亲主张‘找个普通人就好,不强求大富大贵,人生知足常乐’,强调内在品性与生活的本质。”

照亮新时代的精神航标

“父亲深知,精神的传承,根在家庭。”三女儿袁淑珍分享道,他将战场锤炼的纪律和革命作风带回家中,形成独特的“军事化”家风。每次难得的归家,便是“家庭会议”的开始。“他要求我们严谨自律,踏实做事,不容懈怠。”袁锡娟动情地说,“父亲常教导我们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再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他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为“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的日常训诫。

1966年6月,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上级将他调任至连平县,担任县政府副县长。任职后的袁灼,工作十分繁忙,经常下乡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缺席”女儿们的日常生活。那年他过年回家,三女儿袁淑珍年纪尚幼,4岁多的她见到父亲,却曾因陌生而胆怯躲在屋里角落,父亲想伸手抱下她,她却吓得哇哇大哭。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次父亲刚风尘仆仆从乡下调研回到家,还来不及洗漱,就听见有人大呼:山上着火了。父亲惊闻,立马起身,赶赴现场指挥救火。女儿们回忆这些时,虽然父亲工作太忙,平时难以顾及家庭,但这份亲情的“缺席”,大女儿袁锡娟这样说:“这些细节,恰恰映照出父亲‘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忘我境界。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一生。”

东纵老战士袁灼革命一辈子,他对家庭的责任,体现在严苛的家规和对孝道的重视上。女儿们回忆,当年父亲忙着干革命、搞建设,爷爷早年去世,家中全靠奶奶和妈妈来勤俭持家。每逢春节,他一回家就立下铁律:初一至初三,过年这3天,不论工作再忙,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他都会寸步不离,侍奉年迈的奶奶整整三天,端茶递水,陪聊解闷。儿女们也在呆在家中,不能到处乱逛,要尊老爱幼、好好过年。“在父亲心中,‘孝’是必须履行的家庭责任与的道德律令,是维系家庭和睦、传承善良品性的根基。”女儿们如是说。

时光流逝,袁灼的女儿们虽已步入晚年,但父亲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她们。作为东纵后代、她们自发成为弘扬东纵革命精神的宣讲员,向孙辈讲述外公的故事。这份传承并非止于言传,更在于身教。小女儿袁燕芳的儿子、30岁的刘梓杰,深受革命家庭红色文化的熏陶,大学毕业后毅然加入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接过祖辈的接力棒,以实际行动挖掘、传播革命历史与精神,让“不拿一针一线”的清廉风骨与艰苦奋斗的传统,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让东纵革命精神世代相传。

文字:吕晓敢 实习生:龙子瑶 图片:陈帆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