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抗战烽烟图·人物志 | 英魂耀侨乡!部分牺牲将领名录与述略
江门发布 2025-09-09 19:50:4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军队的爱国将士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中国军队抗战牺牲的将领(含追晋)在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中最多,这其中便包括数位五邑籍的爱国将领,本文即梳理笔者目前收集的,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五邑籍将领的资料,述略如下。

 

中将:谭邃

谭邃(1895—1939),广东开平人,先后在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后被选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深造。

 

 

1920年谭邃毕业后,历任粤军第一师排、连、营长等职。1926年后,又先后历任粤军第十三师团长、副师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被委任为第66军159师师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谭邃部队即被调往上海参加抗战,在刘行、罗店等地,与敌激战21天,后在广福给敌人沉重打击,159师声威大震。后来,159师奉命转移,在南京城又与日军作战。1938年,谭邃率部参加了著名的“万家岭战役”,159师与友军协同作战,几乎全歼日军106师团,史称万家岭大捷,谭邃将军因在此役中战功卓著,获国民政府三等云麾勋章。1939年,谭邃赴韶关接任第66军中将军长。10月10日在巡视粤北东江前线,布置防卫事宜时谭邃一行受到日本军机袭击,肺部因炸弹震荡波冲击,引发旧疾,大量出血,抢救无效,献身抗战前线,葬于曲江乌石区,终年44岁。

 

 

图片

 

追晋中将:司徒非

司徒非(1893—1937),广东开平人,司徒非先后在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1917年,司徒非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十连。

 

 

从保定军校毕业后,1920年起先后任粤督军处上尉科员、粤陆军第三师上尉副营长。旋调升孙中山大本营少校参军。1922年任孙中山大本营粮食管理处运输科上校科长。同年,司徒非再调任东路讨贼司令部少校副官,后升任上校参谋处长。1923年任广州市公安局游击队总队长兼东路讨贼军第一路三支队上校支队长。1927年粤桂战争爆发,司徒非任广东军事厅团务科上校科长兼绥靖课课长,旋调南路收编少将主任,负责组建中央军,并随军进驻广州一代。1928年3月,时任江门市长冯炳奎无力处理江门混乱局势,解决官商勾结以及长堤拆建问题,被迫卸任,司徒非被任命江门市市政厅厅长兼民政局局长,同年7月卸任。后调任第四集团军教导团少将团长。十几年间,司徒非历任经、政、军不同职务,深经历炼。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司徒非则被任命为第66军159师477旅少将旅长,师长为司徒非保定军校同窗谭邃。淞沪战役打响后,66军于9月份奉命增援淞沪战场,司徒非率477旅随159师迅速投入战场,屡创日军。司徒非所在66军撤出淞沪战场后,于12月初奉命在南京郊外的汤山、青龙山一带驻守,司徒非部全军用命,拼死抵抗,给日军造成了较大的杀伤,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后66军奉命在12月9日放弃阵地,撤入南京城,司徒非被委任为160师少将参谋长。12月12日,日军攻破南京中国守城部队,南京戍卫司令下令部队突围,当夜,159师和160师交替掩护前进,一路猛冲猛打,向前推进10余里,但在麒麟铺附近再敌军包围,突围部队被分割数段各自为战,师参谋长司徒非指挥一部,身先士卒,奋勇冲锋,掩护其他部队撤离,后遭遇敌机枪阵地射击,部队死伤惨重,司徒非将军也在奋战中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壮烈殉国,年仅44岁。而其所在部队经过奋战,终于顺利完成突围任务。司徒非将军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

 

 

日军炮轰南京城。

 

追晋少将:

余子武、陈飞龙、容正平

余子武(1901—1944),广东台山人。先后毕业于狄海区立小学和省立第二中学,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1925年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翌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期骑科攻读,1929年毕业回国。先后在陆军第59师任上尉参谋、少校参谋、少校连长、少校团副、中校团副、中校营长等职,1936年调任第160师第958团团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子武率部队先后参加淞沪抗战及南京保卫战等,由于战功卓著,受到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通令嘉奖。1939年7月任国民党陆军66军151师参谋长,后随115师划归第62军,1942年调充151师副师长,驻防粤北,为第七战区预备部队,1943年赴印度兰姆伽美军训练处参加美国陆军部举办的高级将领训练班。1944年6月,日军侵占武汉、长沙之后,又南下向衡阳进犯。刚从印度集训回国的余子武虽正直新病初愈,仍毅然随第62军开赴衡阳附近,担任外围作战任务。7月,151师先后在洪桥、狮子岭、五里牌一带与日军发生激战,部队英勇奋战,并攻占敌谭子山东侧的雨母山敌军阵地,给敌人造成重大杀伤,但自身也伤亡严重。8月2日,日军对第62军发动攻击,迫使62军前线指挥所转移,造成151师与军部电话通讯中断,余子武率师部转移到雨母山南端的高地,继续指挥与日军战斗,3日拂晓,一股日军摸到151师指挥所左侧高地,发动突然袭击,余子武率特务连沉着迎战,双方短兵相接,余子武手腕中弹,仍指挥战斗,后身中数弹,倒地阵亡。余子武牺牲数日后,62军军长黄涛组织敢死队潜入日军阵地,夺回余子武遗体。厚葬于曲江县马坝南郊白芒山麓。1945年,余子武被追晋为陆军少将。

 

 

余子武故居。

 

陈飞龙(1903—1943),广东新会人,1903年生。早年在江门初级师范学校肄业。1925年初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参加第二次东征、平定南路军阀邓本殷。毕业后留校担任黄埔军校第5期入伍生总队排长、区队长,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后到国民革命军第11师任连长、广州警备司令部守备团营长。1930年冬,任第19路军营长、团长。1936年秋任广西抗日救国军独立第2旅副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飞龙随广西部队出发开赴徐州地区抗击日军。后升任第五战区新编第10师副师长、代师长,曾参加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3年11月,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在滇西发动的大反攻,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发动常德会战。11月19日,陈飞龙奉命率部从衡山出发,到达常德市城南仁东市黄土店一线,11月28日向在德山的日军发动攻击。日军集结援兵一千多人向陈飞龙所部反扑,全师官兵浴血奋战,伤亡惨重。29日陈飞龙在盖家冲战斗中,中弹牺牲。1944年2月,国民政府追晋他为陆军少将。

 

 

图片

 

 

容正平(19061937),广东新会人,1906年生,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28年,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军事,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学习,1930年7月毕业,同年11月回国,他被第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任命为第60师炮兵连上尉连长。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容正平随部急赴上海参战,抗击日本的侵略。1932年11月,容正平被调升到第19军军部任少校参谋,后曾任人民革命军第1军炮兵营中校营长、燕塘军校中校炮兵主任教官。1937年8月22日,容正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副官处上校处长,9月1日随部队开赴上海参战,后又投入南京保卫战。12月12日,第66军接到了的突围命令,当晚,容正平等军部人员紧紧跟随160师突围,被日军发现后激烈战斗。容正平此时主动申请投入作战,冲锋过程中不幸身中数弹伤重而亡,年仅31岁。1938年,被追晋陆军少将。

 

 

 

 

曾任少将的县长:李辉南

李辉南(1890—1939),广东台山。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一期,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毕业。1914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任职广东陆军。历任肇阳绥靖处中校副官,广东高雷镇守使署军务处处长等职, 1921任粤军第三师第五旅参谋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少将参谋长、代师长。1927年,第六军被整编,李辉南返回广东任职。1928年8月,李辉南任韶州(今韶关)市政局长,1930年6月任海康县长,次年6月改任宝安县长。1932年冬任中央航空委员会笕桥航空学校秘书。1934年任广东省民政厅主任秘书。1935年12月任中国赴英美军事考察团少将武官,考察英美军事装备。1936年9月,李辉南任英德县长。1938年冬,日寇侵占广州,进而进犯粤北,英德地处粤北前哨,日机轮番轰炸英德县城和铁路沿线,形势危急。李辉南认真做抗日动员工作,布置“坚壁清野”,每天早出晚归,来回数次,观察动静,掌握敌情,指导防御,处理政务。1939年12月30日,日军进攻英城,李辉南在撤退过程中与卫士黄如才,被敌机枪击中,两人不幸牺牲,遗体被安葬于城郊南山北麓。

 

上述在抗日战争中

牺牲的五邑籍爱国将领,

他们中有中将、少将,

也有曾经获得将衔后以行政职务投入抗战,

这些爱国将领

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不畏强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令人崇敬,令世代缅怀。

 

 

参考资料:

1 钟启河、周锦涛主编: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 ,湘潭大学出版社。  

2  余焕权:抗日阵亡烈士余子武将军,风采月刊 ,2008年87期 。 

3 刘健人、黄植虞、张大华:抗日烈士余子武将军传略,台山文史,第15辑。

4 朱万章:余子武的葬礼,羊城后视镜(5),南方日报出版社。

5 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6 党德信、杨玉文主编: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7 刘晨主编:中国抗日将领牺牲录1931-1945,团结出版社,2007年。

8 谭汝光:“大胆将军”司徒非,开平文史,第18辑。

9 刘育钢著:黄埔骁将—国民党抗战殉难黄埔将领,团结出版社,2013年。

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英德县委员会文史组: 英德文史资料,第3辑。

 

 

总出品: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陈  冀

总编辑:高钢华 张荣池 陈新明 张永源 刘运华

本期出品:江门市博物馆(作者:钟平)、江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