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国殇冢:青石无声 血泪有痕
东莞+ 2025-09-09 11:40:11

在道滘镇闸口村的街巷深处,一座青石亭冢静静立于市井烟火之中,墓冢庄重而肃穆。这座看似寻常的乡间碑林,正是国殇冢(又名“六一一亭”),承载的是道滘人民一段血泪斑斑的记忆,更见证了日寇侵略东莞的罪行。

1941年8月,日寇入侵道滘使用毒烟杀害无辜村民,犯下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为了纪念在日寇暴行中遇难的无辜百姓,1949年建成了“国殇冢”。70多年来,国殇冢一直静静诉说着日寇的罪行。

日寇在道滘的暴行

国殇冢规模不大,构造庄重而肃穆,由墓冢、四方亭、碑廊、围墙和门槛等部分组成。穿过斑驳的青石小径通向亭园,亭上面是莞籍抗日名将蒋光鼐题写的“六一一亭”,亭后矗立着主纪念碑,上镌刻的“国殇冢”三个字显得格外凝重,与周边大大小小的石雕楹联相互映衬。

道滘镇退休文史研究者叶康发告诉记者,这方石碑纪念的是在日军暴行下遇难的道滘无辜平民,跟着他的介绍,我们再次翻开了那段血泪历史。

1941年8月3日(农历闰六月十一日),这是道滘历史上黑暗的一天。早上7时,日寇集结了几百人,分乘机动艇十余艘,从几个河口冲进道滘。村民发现后,大叫“日本仔来了”,或四散奔逃,或急忙关门闭户。

日寇入村后把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幼,分别赶往闸口村卢宅和卢氏祠堂、金牛村的翕和书院、马洲村下闸门大地堂集、永庆村岐山家塾等地,分别施以烟熏毒打,实施暴行。

最惨的一个集中点是闸口坊卢宅,日寇将女人小孩囚入卢氏宗祠,五六百名男子则被日军用木棒、刺刀逼入卢宅。卢宅是一间一房一厅的老式青砖侧正屋,内无窗口,农历六月天气炎热。屋内几百人,互相挤站在一起,一天一夜,无饭食,无水饮,很多人只能饮尿解渴。有几个人曾扒开瓦面想逃出去,但被日寇发觉后当即开枪射杀,后马上加派日本兵把守卢宅屋顶。

白天日寇施放毒烟3次,不少人中毒身亡,活人与死人同困一屋内。晚上日寇又放了两次毒烟,毒死的人更多。

对于死难人数,根据《道滘镇志》记载,“地上陈尸48具,脸黑难以辩认,惨不忍睹。加上在水田里被日寇放冷枪打死者,共有二百六十余人。”

这次惨案深刻揭露了日军在中国滥用毒气、屠杀平民的战争罪行。在这次事件中,道滘民众被毒气熏死和被打死的众多,当天为农历闰六月十一日,史称“道滘六一一惨案”,“六一一亭”得名于此。

建“国殇冢”纪念死难同胞

浩劫过后,幸存的村民们忍着悲愤,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深埋心底。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这段记忆,守护着这些冤魂。

抗战胜利后,为让后代人民永远牢记这段血泪历史,在惨案发生的道滘闸口村卢宅地址建“国殇冢”以纪念死难同胞。1949年2月24日“国殇冢”建成,冢内建有一座“六一一亭”,青石纪念碑上匾文联语悼念了当年死难的无辜村民。

“国殇冢”以及刻有61名殉难者姓名的石碑,是道滘“六一一惨案”的铁证,也永远铭记着日寇对道滘人民进行屠杀的罪行。与气派宏大的抗战纪念馆相比,“国殇冢”虽然简朴,但“国殇”二字,承载的意义重若千钧。它不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创伤的铭记,对和平的珍视。

1979年8月20日,“国殇冢”被列为东莞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冬,道滘镇人民政府拨款对其进行维修。2002年7月17日,国殇冢更是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时刻提醒后人勿忘历史。

八十载春秋流逝,当年的惨剧已经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国殇冢的存在,如同一个刻在道滘大地上的记忆符号,沉默而坚定地诉说着历史的真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滘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座青石亭冢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历史都不应被遗忘。

文字:范德全 实习生:李颖涵 图片:范德全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