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莞邑大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硕学鸿儒,代不乏人——他们或在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深耕,或藏籍护典、勤于著述,皆以斐然成就泽被后世。他们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收藏为公”的无私情怀,更构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贤虽远,但精神长存,影响绵延至今。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不妨开启一趟“时空穿越”之旅,走近那些熠熠生辉的硕学鸿儒,领略名家大师风采。

史学名家
著史立言,鉴今启智
得益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东莞学人养成擅思雄辩、勤于著述的学术品格,在史学领域名家辈出,成就卓著,影响深远。
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理学家陈建,是其中代表。“粤东有陈献章,世称新会之学;有湛若水,称增城之学;至建书出,称东莞之学。”陈建的理学著述影响颇大,其著作《学蔀通辨》阐明了朱子思想的先后次序,清初被程朱理学家广为推崇,成为朱熹研究者的必备之书。其史学著作《皇明通纪》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明代通史著作,开明人明史研撰先声,刊刻面世后,因评判历代贤士的优缺点,遭到官方禁毁,但仍风行海内,不久传入朝鲜,并不断有补遗、续修之作面世,被推为明朝“典故权舆”,誉作“海内宗宝”。
出身于书香世家——莞城容邓家族的容肇祖,是著名的民俗学家、思想史家,中国近代民俗学先驱之一,后专注明清思想史研究,其代表作《明代思想史》被学界誉为“里程碑式著作,断代哲学史的典范”。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有历史学家称“容肇祖先生乃二十世纪吾国学坛之巨擘,人格高尚,学术湛深,望重四海学林。先生之学,博赡通贯,一生广泛涉足于文学、史学、哲学、民俗、文献等众多领域,著述宏富,贡献卓越”。
正在东莞展览馆展出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在特别增设的“清华莞影”板块中,重点展示了被誉为“史学奇才”的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这位梁启超眼中“罕见的史学奇才”,兼通文史哲,学术兴趣广泛,一生著述多达170余篇、100多万字,尤以史学成就最为著名,有专著《中国史纲》(上古篇)。
近年来,于烽火中弦歌不辍的“坪石先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人群体。在莞籍“坪石先生”中,有多位在史学领域卓有建树,包括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等。郑师许著述宏富,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史》《铜鼓考略》《漆器考》《中国域外交通史大纲》《马之输入史》等,对中国考古学、中西交通史研究作出独特贡献;陈安仁著作等身,在史学理论、中国经济史、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文化史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国文化演进史观》《中国近世文化史》《中国上古中古文化史》被视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藏书大家
藏籍护典,传续文脉
受兴学重教之风的熏陶,东莞先贤既重视文献搜集整理,亦热衷藏书,不仅形成刻苦严谨、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更涌现出数位颇具影响力的藏书大家。
明初藏书家陈琏,是明代岭南地区成就卓著的学者、藏书家,万卷堂主人,著有《琴轩集》《归田稿》等,被称为“小欧阳”。明正统六年(1441年),陈琏辞官返乡后,于莞城同德街建万卷堂,将平生所藏珍本秘籍贮于堂中,并对外开放,供士子无偿阅读。其中家贫或路远者,供伙食与住宿,四乡之士,来读者甚众。伦明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对陈琏和其万卷堂给予高度评价:“池馆宏开万卷堂,老来巾舄自徜徉。名山自有千秋业,天绿如何此秘藏。”
陈琏这种“化私为公”的藏书思想,在近现代著名藏书大家伦明身上得到延续,“书之聚散,公私无别,且今后藏书之事,将属于公而不属于私”。伦明一生痴迷于藏书,“耗尽千金,藏书百万”,其藏书成就在藏书界、图书馆界、学界享有盛名。其藏书的目的明确,主要志在续修《四库全书》,故书斋名为“续书楼”,近代著名学者王謇在《续补藏书纪事诗》中评价称:“藏书盈库兼仓富,续补可嗣四库书。安得群儒策群力,提要远追逊代初。”伦明藏书有三个心得:以俭、以勤、以恒,即以“俭”储购书之资,以“勤”赴遇书之会,以“恒”访欲得之书。伦明所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是藏书人必读之作,内容除记述藏书故事外,还记述有关刻书、校书、买书、卖书、抄书、读书、著书等遗闻轶事,包含古籍版本、目录、校勘、印等方面的丰富史料,对了解古籍聚散线索、珍贵版本的递藏源流、近代藏书家事迹以及目录版本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伦明同时代的莫伯骥,也是一位著名藏书家,一生酷爱藏书, 精鉴审, 谙版本目录之学, 喜欢借本自抄。以三四十年之力, 聚书五十万卷, 其藏书楼名为“五十万卷楼”。莫伯骥的藏书规模大、质量高,其藏书大多数是名家收藏本,除买书之外还喜欢借书自抄。

古文字学家
博学多才,成就卓著
“目光锐利,能见其大,吾不如郭沫若;非非玄想,左右逢源,吾不如唐兰;咬文嚼字,细针密缕,吾不如于省吾;甲骨篆籀,无体不工,吾不如商承祚;操笔疾书,文不加点,吾不如吴其昌。若锲而不舍,所得独多,则彼五人似皆不如我也。”这是一代鸿儒容庚先生在其日记中对比同时代五位金石家后作出的自评。
“莞城容氏三杰”之一的容庚,是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鉴藏家,一生致力于学术,尤精于金石之学,书画、碑帖均有涉猎,编撰专著30余种、论文90余篇,成就卓著,其《金文编》是研究古文字学学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晚年将收藏的青铜器、书画、碑帖、文献等无私捐赠国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拳拳之心,令人景仰。
出版成名作《金文编》以及《商周彝器通考》等重要著作;由字及器、以学治藏、考古结社,逐步走向学术高峰;结识罗振玉、马衡、王国维、陈垣、顾颉刚、商承祚、张荫麟等良师益友,形成强大的学术“朋友圈”……寓京20余年,可以说是容庚治学生涯的黄金期。为此,东莞展览馆在去年推出了“容庚的北平岁月——纪念容庚先生诞辰130周年特展”,从求学、就业、治学、生活等方面入手,选取容庚先生北平岁月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示学术高光时期的容庚,刻画真实、鲜活、多面的容庚形象,反映其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为国收藏的家国情怀,引发强烈反响。
容庚走上金石研究之路,主要受邓尔雅的启发引导,由印而字。容老曾说“没有四舅邓尔雅,便没有容庚”。邓尔雅是近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文字学家。幼承家学,善文字学,精于鉴赏,才华横溢,诗文、篆刻、书画兼善,尤以篆刻成就最为卓越,著有《邓斋印雅》《印媵》《印学源流及广东印人》以及数十万字的《文字源流》等。弟子门人遍及粤港,外甥容庚、容肇祖均为一代学问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