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评|以多元化表达擦亮莞邑名贤IP
东莞+ 2025-09-07 21:40:53

千年莞邑,文脉绵长,人才如星。“明代保卫东北疆土的长城”袁崇焕、藏书大家伦明、古文字学家容庚、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邓白、“首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陈镜开……这些闪耀在史册中的莞邑名贤,或以忠勇铸魂,或以学识立心,或以技艺传世,将个人抱负融入时代洪流,为莞邑大地积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东莞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莞邑名贤“家底”有多厚?去年,东莞展览馆以“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给出了答案。展览从3500余名有文献记载的莞邑文物中精选百人,以人文视角搭建起“读懂东莞”的桥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而名贤恰是根脉上最鲜活的印记——他们的品格塑造城市风骨,他们的成就彰显地方魅力,他们的故事更能唤醒市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立足新时代,如何讲好莞邑名贤故事,让莞邑名贤从史册中“走出来”,成为文化强市建设的动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滋养?2024年来,东莞以实施“莞邑名贤传承计划”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东莞展览馆的实践颇具示范意义。从“容庚的北平岁月”特展还原硕学鸿儒的多面人生,到“清华学人手札展”勾勒“史学奇才”张荫麟的璀璨一生,展览馆以深度研究为基,让名贤形象摆脱“符号化”,变得可感、可近。更值得称道的是,展览馆还联动名人故居、故里,推出“邀山·约水·阅人——寻踪莞邑名贤”主题研学活动,以“走读+体验”的方式,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痕迹、探寻生活细节中,自然而然地生出知莞爱莞的情怀——这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然而,擦亮莞邑名贤IP,不能仅靠文博场馆“单打独斗”。正如“莞邑名贤传承计划”所倡导的,唯有打破边界、多元联动,才能让名贤精神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在内容表达上,要用当代语言讲好名贤故事,如将名贤事迹改编为微纪录片、短剧等,用镜头语言还原他们的抉择与坚守;在传播载体上,要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矩阵,如可推动名贤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让其成为名贤精神的“移动载体”;在参与主体上,需凝聚“政府+社会+市民”的合力。

当多元的表达让名贤故事“活”起来,当多样的载体让名贤精神“传”开来,当多方的参与让名贤文化“热”起来,必将让莞邑名贤IP愈发闪亮,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文字:赵水平 图片:赵水平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