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只见发黄的老照片、闪闪发光的纪念章、字迹略显模糊的证书铺满了长桌,它们无声串联起江煜祺的烽火人生。从放牛娃到抗战勇士,江煜祺的人生经历在与日军的斗争中展开。
▲江煜祺
“江煜祺?江煜棋?怎么名字不一样?”对于大家的疑问,江润祥指着一堆证件说,“那时候,老一辈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写错字并不鲜见。有些地方写作‘棋’,实际上是‘祺’。”
谈及父亲的名字,江润祥打开了话匣子:父亲是广东增城人,1929年出生。当时,家里太穷了,所以,我的祖父带着他来到东莞谋生。祖父在东莞的一地主家做工,父亲则给地主家放牛。他经常把牛赶到黄旗山、水濂山一带,大家都叫“客家仔”,也没正式名字。
1938年11月20日,日军占领莞城,东莞全面沦陷。烽烟硝硝,山河飘摇。年幼的江煜祺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变化。“父亲那时候年龄小,但也知道日本人到处烧杀抢劫。”江润祥说,在父亲的回忆中,当时黄旗山有一队游击队驻扎。在游击队员讲述的家国大义中,他渐渐受到熏陶,知道了爱国救国的道理。
“‘煜棋’这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名字,是游击队员给父亲取的。”江润祥说,“1942年,有一天在放牛的时候,一个年轻游击队员跟父亲聊了半天,动员他入伍打鬼子。当时,父亲早就想当兵去打日本鬼子了。这时听到‘能打鬼子,还能吃饱饭’,高兴坏了,立马就跟着参军了。”
江煜祺的人生,在13岁那年彻底转向。他加入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走上抗日战场,成为一名“小鬼”队员。彼时日军扫荡猖獗,少年江煜祺以放牛为掩护,穿梭于山野之间,为游击队传递情报。
“转移!转移!”——这是江煜祺抗战生涯的关键词。日军经常对游击队进行围剿、包围,并且会不断地进行扫荡,为了不让日军抓住,游击队员会经常转战山头。“父亲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日军100多人对游击队进行围剿。那时,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大岭山一个叫九里塘的地方。被日军发现的话,村民会被连累。”江润祥说,“父亲和他的战友马上转移到其他地方。当时风大雨大,在碉堡里的日军并不知道游击队员经过。然而,当时父亲一不小心陷入了日军碉堡前面的铁丝网里,一只脚被锋利的铁丝刺到了,鲜血直流,也只能忍住痛没喊出声,免得引起日军警觉。当时,父亲的班长叫刘文朱,见他受伤了,就一只手夹住父亲,一直走到黄江水库安全了才放下他。这个伤足足养了一年才恢复好,留下了后遗症。”
▲图为江煜祺的子女,左起分别是江秀霞、江润祥 、江秀红
日本投降后,江煜祺留在东莞。东莞解放后,他一直在公安系统工作,直到离休。江润祥说,“父亲时常和我们讲述抗战时的经历,后来在公安系统工作也兢兢业业,可以说是拿了一辈子的枪。他对我们教育很严格,实施军事化管理,用军人作风言行,影响我们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