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五小学 洪梓涵《东纵旧物里的烽火》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07 15:42:30

推开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玻璃门,一股旧纸张的陈腐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将思绪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展厅入口中央,一座东江纵队战士的青铜像静静伫立——他们手握钢枪,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枪身上的纹路仿佛还沾着当年战场的硝烟,连空气都似染上了几分厚重。

跟着讲解员的脚步缓缓前行,目光扫过陈列的展品时,一只布满裂纹的粗瓷碗忽然抓住了我的视线。它孤零零地躺在展柜里,碗沿磕损、釉色斑驳,却比任何精致的展品都更有分量。“这是战士们共用过的碗。”讲解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凝重,“当时物资极度匮乏,一个士兵用过,洗净后就传给下一个人,一只碗要供好几人轮流使用。”我凑近玻璃,指尖几乎要触碰到冰凉的柜面,恍惚间似能感受到碗壁残留的温度,眼前浮现出战士们在寒夜月光下围坐一圈,就着这只碗分喝热粥的画面,粥香里裹着的,是同甘共苦的赤诚。

转过展厅拐角,一面照片墙骤然撞入眼帘。最醒目的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几位女战士背着鼓囊囊的药箱,在崎岖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布鞋沾满泥土,衣角被山风吹得猎猎扬起,脸上却看不到半分怯懦。照片下方的文字静静诉说着过往:“1942年,东江纵队医疗队突破敌人封锁线,深入敌后为百姓治病。”我凝视着照片里的女战士,她们的脸庞沾着尘土,眼神却亮得像火——那是对信念的坚守,对同胞的牵挂,让人心生敬意,眼眶不自觉地发热。

走到展厅深处,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灰色军装让脚步再次停下。军装的袖口、肘部缝着好几块补丁,布料粗细不一,像是用碎布拼凑而成;领口处,一块暗红色印记早已干涸,却仍清晰得刺眼。我正疑惑这件衣服的来历,目光忽然落在展柜角落一张泛黄的纸条上。凑近细读才知道,这是战士周明的军装。1944年的一场战斗中,周明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鲜血浸透了领口。战友们心疼他,便从自己的衣物上剪下碎布,轮流帮他缝补军装。直到他牺牲时,仍紧紧穿着这件被大家称为“百家衣”的军装——那补丁里缝着的,是战友间的生死情谊,是烽火中的热血担当。这一刻我才懂得,“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曾穿着带血军装、为国拼杀的普通人,是和我们一样有温度、有牵挂,却愿为信仰挺身而出的人。

离开展馆时,昏黄的夕阳落在肩头,暖意里带着几分沉甸甸的感动。我忽然明白,重走东纵路,从来不是走进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走进一段滚烫的历史。那只粗瓷碗、那张老照片、那件补丁军装里藏着的故事,早已化作一颗颗不灭的种子,在每一个前来追寻的人心里生根——提醒我们,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人用热血与生命筑起的长城;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五小学 五年级 3班 洪梓涵;指导老师:何汝敬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