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频频忘事,原是阿尔茨海默症预警!
东莞+ 2025-09-05 16:24:41

“刚说的话转头就忘,连自己吃没吃饭都记不清,前几天还因为找不到老花镜跟家人大发脾气。”提起母亲李阿姨的变化,女儿张女士满是心疼。

今年68岁的李阿姨(化名)退休前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不仅知识储备丰富,性格也格外开朗,退休后常约老友下棋喝茶,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可近半年来,家人渐渐发现她变得“不对劲”,那些看似寻常的“老糊涂”瞬间,在医院检查后竟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简单的‘老糊涂’,而是一种会逐渐侵蚀记忆与认知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住院医师闫爽指出,这类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很多家庭会误以为是正常衰老,往往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突然降临”,而是多因素长期叠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俗称“老年痴呆”,是痴呆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70%。它以“隐匿起病、逐渐加重”为特点,患者会从最初的记忆力减退,慢慢发展为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丧失,还可能伴随情绪暴躁、抑郁、幻觉等精神症状。闫爽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并非“突然降临”,而是生理老化、基因、生活方式等多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通过李阿姨的病例,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β淀粉样蛋白:大脑中的“垃圾堆积”。李阿姨的脑部扫描显示,大脑皮层存在大量β淀粉样蛋白斑块。这类本应被清除的粘稠蛋白片段,在神经元间持续堆积形成“垃圾场”,如同在大脑中筑起隔离墙,直接干扰神经细胞通讯——她日益严重的记忆丧失,很可能就源于这种隐形的蛋白沉积。需特别警惕的是,睡眠不足会显著降低大脑清除“垃圾”的效率,这也使得长期失眠人群的患病风险大幅升高。

tau蛋白缠结:细胞内部的交通瘫痪。显微镜下,李阿姨的神经元内部出现了tau蛋白异常——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正常情况下,tau蛋白如同“铁轨”,维系着细胞内部营养物质的运输畅通;但一旦过度磷酸化并扭曲成团,整个运输系统便会彻底瘫痪,导致神经元功能衰退。研究证实,脑外伤会大幅加速tau蛋白的异常变化,因此脑外伤也被列为阿尔海默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炎症与血管损伤:火上浇油的帮凶。李阿姨二十年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成为了认知衰退的“推手”——这类慢性病会直接损伤大脑微血管,加速神经元损伤进程。与此同时,大脑的免疫卫士“小胶质细胞”,在长期病理刺激下会进入“暴走模式”,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反而误伤健康神经元,进一步加重病情。值得关注的是,地中海饮食中的橄榄油、深海鱼等抗炎食物,已被证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神经炎症,为大脑提供保护。

基因:藏在DNA里的“隐形开关”。追溯家族史时发现,李阿姨的母亲晚年也出现类似症状;基因检测进一步显示,她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这是目前已知最强的阿尔海默病遗传危险因素,可使欧洲人、东亚人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15倍及15倍以上。但基因绝非“判决书”:同样携带该基因的邻居张爷爷,80岁时仍思维清晰。这说明,基因仅会增加患病概率,而非直接导致疾病,后续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完全有可能“中和”部分遗传风险。

生活方式:可调节的“保护盾”。在李阿姨的致病因素中,生活方式的影响尤为突出。除了不健康的饮食,她近几年还养成了“宅家”习惯,长期缺乏社交和脑力活动,会降低大脑的 “认知储备”。此外,李阿姨的长期失眠也成了“帮凶”。

科学预防:这些方法能为大脑 “保驾护航”

“虽然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还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干预,能有效推迟发病时间、减缓病情进展。”闫爽强调,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降低认知衰退和痴呆症风险》报告中明确指出,改善生活和饮食方式是预防痴呆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坚持规律运动:每日进行45-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太极拳、快走、游泳、慢跑,可维持肌肉力量、提升身体协调性,同时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些疾病均会增加痴呆症患病概率。

严格戒烟:吸烟不仅会提高阿尔海默症风险,还会增加其他类型痴呆的发病可能,尤其晚年吸烟危害更显著,所谓“吸烟醒脑”并无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加速认知能力下降。

控制酒精摄入:酒精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这类疾病是痴呆症的重要诱因。建议尽量不饮酒,若无法避免,需严格控制饮用量。

保持健康体重:从中年开始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 18-24 区间,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痴呆高危疾病的发生风险。

践行健康饮食:遵循低盐低脂原则,常吃蔬菜、鱼肉、坚果,既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减少微小脑血管病变对大脑的损伤,也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几率。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何卓琳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