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爱科普㉞ | 东城八小:深耕中医药科普,让国粹文化在校园扎根
东莞+ 2025-09-05 15:02:46

“同学们,这是广东金钱草,它的叶子像铜钱,能清热利湿……”在东莞市东城第八小学的“百草园”里,师生围在草药旁,听老师讲解草药知识。

这所学校以“传承中医国粹,修养智慧品行”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用1800余平方米的“百草园”、140米长的中医药文化长廊、百余节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触摸中医药文化的桥梁。学校也成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生。

一园一廊,打造沉浸式中医药课堂

走进东城八小,1800余平方米的“百草园”是最亮眼的科普阵地。这里种植着800多种中草药,按功效与属性划分成13个学习区域,从清热降火的菊花到祛湿健脾的茯苓,从岭南特色的五指毛桃到珍稀的药用植物,俨然一座微型“中草药博物馆”。

作为学校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核心载体,“百草园”不仅是学生劳动实践的场所,更是他们认识草药、亲近自然的“活教材”——春天观察草药发芽,夏天记录开花过程,秋天学习采收加工,冬天研究草药保存,四季更迭间,孩子们在劳作中读懂中医药的智慧。

为了让中医药文化触手可及,学校还建成“中医药文化长廊”,设置“源远流长”“医药名人”“诗话草药”等8大版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医药发展史、东莞本土名医故事(如撰写我国第一部英文版医学专著的王吉民、开创灸经穴与神经系统对比研究的卢觉愚),以及草药常识、古典故事。长廊不仅是校园里的“文化风景线”,更成为师生、家长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每年接待省内外参观学校超200所,成为东莞中医药文化科普的一张名片。

课程引领,学中医药更注重“知行合一”

“认识30种常见草药,能说出它们的别称和简单功效”“学会采集、加工草药的基本方法”“能结合生活讲解草药用途”——这是东城八小为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的中医药学习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开发了一套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体系:编写《小学中草药校本课程指南》《本草蒙学》(三至六年级教材)、校刊《本草物语》、课外读物《百草园里故事多》,让中医药知识有了专属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科学课中融入中医药教学,做到“教学有计划、备课有进度、上课有教案”,确保知识传授的规范性。

课程设计更注重“知行合一”。低年级通过“画草药”“讲草药故事”激发兴趣,中年级开展“草药分类”“观察日记撰写”培养能力,高年级则深入探究“草药与凉茶”“草药与食疗”,甚至尝试撰写草药研究报告。比如在“广东金钱草”课程中,老师先带学生在百草园观察植株特征,再讲解其清热利湿的功效,最后指导学生制作金钱草茶,让知识从课本延伸到生活。2021年,《广东金钱草》教案还入选广东省优秀教案汇编,成为中医药科普课程的范例。

此外,学校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大讲堂”,20余场活动邀请了专家讲解草药辨识、常见草药运用;开展知识竞赛、科普活动、“让草药走进千家万户”等主题活动,学生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09年,《弘扬中草药文化,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我们的百草园》分别获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2022年,《东城八小持续不懈推广中草药示范及教育》获中国中医学会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用成果证明了课程的实效。

内外联动,让中医药文化走出校园

“这是廿四味凉茶的组方草药,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药膳汤,大家可以免费品尝!”在东莞东城文化艺术节、科普教育节上,东城八小的中医药文化展台总是人气满满。学校不仅在校园内深耕中医药教育,更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向市民展出岭南凉茶祖方、派发草药种苗(累计超200株)、赠送凉茶(超3000杯)和药膳汤(超800碗),发放健康知识资料,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为了拓宽科普阵地,学校还与同沙生态公园合作,开辟300亩校外中草药实践基地,为近百种草药挂牌标注名称、功效,既为学生提供了户外学习场所,也为游客普及草药知识。2022年起,学校又在微信公众号开设“认识身边的中草药”专栏,定期推送草药介绍推文,吸引家长共同参与学习,形成“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科普格局。2023年,学校加入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联盟,更主动帮扶东华小学、东城一小等兄弟学校建设中草药园区,分享种植技术和课程经验,让中医药科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东城八小用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不仅教会孩子们中医药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古老的中医药国粹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本项目为东莞科普专项资助项目)

文字:记者 赵海霞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