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无论是台风来临前的预警短信,还是校园里“气象小主播”的清脆播报,抑或是公园中融入自然的气象科普标识,气象科普正以多元形式走进市民生活。东莞市气象局构建起集场馆展示、主题活动、基层服务于一体的气象科普体系,凭借“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等硬核资质,让气象知识从实验室走向大众,从防灾手册变成生活技能。

科普场馆:科技赋能的“气象知识乐园”
走进东莞市气象天文科普馆,“小球大世界”展区里,地球模型随数据转动,直观呈现全球气候变迁;“气候变化长廊”用光影勾勒出气温上升的轨迹;彩虹影院里,沉浸式影片讲述台风、暴雨的形成奥秘——这座总投资2000多万元、涵盖地上三层与地下一层的科普馆,通过声、光、影、电等现代科技,将抽象的气象知识变得可看、可玩、可体验。
作为东莞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馆自2014年3月开馆以来,以“预约免费开放”模式累计接待800多个团体、约12万人次。馆内不仅设有气象工作站、低碳体验等主题展区,还配套科普小观测场,让参观者亲手操作仪器,感受气象观测的乐趣。
此外,气象局还盘活社会资源,将滨海湾新区花海里打造成气象科普公园:本地气候特征、常见气象灾害等元素被设计成标识牌,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市民散步时就能学习“台风防御要点”“暴雨预警信号含义”,实现“开放式科普”的创新突破。

多元活动:让气象知识从防灾手册变成生活技能
“大家好,我是气象小主播,今天为大家讲解暴雨预警信号的防御方法……”每年,东莞“气象小主播”大赛都会吸引全市小学生参与。这项由东莞市气象局联合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团市委、市科协主办的赛事,不仅是少年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气象科普的“传播纽带”——孩子们通过备赛学习气象知识,再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传递给家人,形成“少年先行、家庭参与、社会联动”的科普氛围。
围绕关键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是气象局的另一大特色。每年3月“全市气象灾害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月”期间,气象局牵头制定方案,联动市、镇、村三级发放预警信号展板、防御折页,发送3000多万条公益短信,将停课指引、防雷知识送到群众手中;“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东莞天气”抖音号的“专家讲天气”专栏上线,气象专家通过短视频解析台风路径、暴雨防范;微博、微信平台则推出互动话题,邀请网友参与气象知识问答,让科普更具趣味性。
此外,“校园小记者探索气象变化”活动也深受欢迎。小记者们走进科普馆、气象台,近距离观察气象数据采集过程,采访预报员,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气象工作,既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也让气象科普多了一群“小小传播者”。

精准服务:气象科普送上门
针对青少年、社区居民、产业工人、公务员等不同群体,气象局推出“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的精准服务,让知识传递更具针对性。
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开展《强对流天气来了,咋办?》等主题讲座,结合东莞历史暴雨、龙卷案例,讲解预警信号含义与避险方法;在人流密集场所设置气象预警显示屏,预警信息与科普知识同步推送,让居民抬头就能学防灾。
气象专家走进校园,开展《气象灾害特征与科学应对》专题讲座,为师生普及灾害自救知识;与莞城中心小学合作建设综合实践基地,将气象观测纳入课外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气象奥秘。
专业技术人员上门为企业讲解内涝监测原理,指导企业结合短临预报制定抢修计划,提升恶劣天气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助力安全生产。
在市应急指挥中心举办三防专题培训班,为镇街三防负责人、气象信息员开展线上培训,详解东莞气象灾害特点与预警联防机制,强化基层防灾“第一道防线”。
凭借扎实的科普工作,东莞市气象局先后斩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等称号,2022-2024年连续三年获评“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还被评为“全省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科普讲解员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一等奖、二等奖,成果丰硕。
从科普馆里的科技体验,到社区里的防灾讲座,再到校园里的趣味课程,东莞市气象局正以专业与创新,让气象科普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帮助市民读懂天气、学会防灾,为建设平安东莞筑牢科学防线。(本项目为东莞科普专项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