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画里的阳光和美好,正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麦博莞心堂》展厅,住院患者小吴静静地站在一幅漫画前,语气轻柔却难掩触动。
8月1日,“绘心・愈见・共鸣——小林漫画艺术疗愈特展”正式开展。219幅出自“小林老师”林帝浣之手的作品,以温暖笔触与诙谐文案,构建出一个可供观众与自我深度对话的心理空间。
展览自推出以来,展厅中不断出现这样的画面:有人低头细读、沉默良久,有人举起手机拍下某幅作品“要存起来反复看”,也有人与同伴相视一笑。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是一场无声的心灵共鸣。
艺术+心理:一场“温柔的革命”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心理亚健康已成为许多人的常态。然而,传统心理服务因隐私顾虑、病耻感、形式单一等原因,往往难以触达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此次引入“小林漫画”展,正是试图打破这一困局——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场系统性的心理疗愈探索:通过艺术这种“软性”媒介,降低公众对心理话题的抵触,让人们在共鸣中觉察情绪、拥抱自我。
此次展览所有展出作品均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客座教授、人文艺术治疗科主任林帝浣(小林)。这位身兼摄影师、专栏作家的艺术家,以细腻的笔触和幽默的哲思,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瞬间凝练成一幅幅治愈画面。展出的219幅作品中,既有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的静谧,也有雨天共撑一把伞的温情,配以简短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浸润观者心田。
“我虽然还没去过那里,但从漫画里的文字和意境中,我能想象出那里湖水澄澈如镜、空气里满是宁静的模样,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面对一幅挪威森林主题的漫画,患者阿杰眼中带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轻轻说道,“这种能让人静下心来联想、又透着雅致品位的画面,特别打动我。”
“这些画里好像藏着一个又一个‘我’。”前来就诊的小王在展区驻足良久,“平时总觉得生活灰蒙蒙的,但这些画提醒我:阳光、咖啡、微笑……这些小事原来都闪着光。”
对不少城市白领而言,这里更像是一处“心灵避风港”。在东莞某企业工作的王小姐趁周末与同事专程前来。“我们平时被KPI、deadline推着走,身心俱疲。”她指着一幅写有“生活爱出难题,但时光总有答案”的漫画说,“看到这句话,突然觉得被安慰了,好像终于‘被允许’松一口气,原来不必永远做‘超人’。”
“漫画不像药物,但它能轻柔地打开封闭的内心,唤醒人们对美好的感知。”儿少心理科主任阮燕山表示,这些作品以温柔笔触勾勒现代人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压力,也传递出安静而坚定的治愈力,“这种‘非对抗性’的疗愈,恰恰契合了心理康复的本质。”
据他观察,不少患者在漫画前驻足沉思,甚至主动拉着医护人员分享感受。“有患者说,‘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还有人把漫画中的句子认真抄下来,当作情绪低落时的‘心理处方’。”
从医院到城市:构建心理服务的“东莞样本”
本次展览是东莞市“麦博莞心”心理疗愈工作项目的重点活动之一,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探索“艺术+心理+公共文化”的跨界融合模式。
当前心理健康服务仍面临资源分散、介入滞后、认同度不高等挑战。而艺术展览作为一个轻盈、开放的载体,可以把心理健康意识嵌入城市公共空间,实现“预防大于治疗、主动大于被动”。
“我们并非用艺术替代治疗,而是以艺术为纽带,联结人心、消除偏见,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盛宴,打破大众对精神卫生领域的刻板印象。”院长钟文彬表示,希望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心理关怀不是可怕的事,而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的支持,“,让‘理解与关爱’成为连接医院与群众的纽带,共同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市民可前往医院免费参观。其间医院还将推出主题工作坊、艺术疗愈体验课、专家心理沙龙等系列活动,构建“展—学—疗”一体化服务闭环,推动心理服务从医院走向城市角落。
医院表示,未来将着力推动艺术疗愈活动走向常态化、品牌化发展,使其成为东莞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过程中,一张承载人文关怀、彰显服务特色的温暖名片。
在这场心灵与漫画的对话中,或许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一句未曾说出的——“原来我也很重要”。正如展览主题所传递的理念:“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全世界;你做的选择,就是你的人生。”或许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时刻:在艺术中遇见自己,在共鸣中悄然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