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一把理发刀隐藏革命身份,一爿小店铺变身地下交通站。东江纵队老战士谢渠以开设理发店为掩护,搜集情报,开展地下工作,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东纵战士的顽强与忠诚。如今,谢渠同志的外孙李辉鸿静静地讲述往昔的峥嵘岁月,在新时代扛起传承东纵革命精神的旗帜,让这段历史继续激励后人,传承奋进力量。

东江纵队老战士谢渠
烽火岁月:地下工作传递革命火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东莞这片南粤热土,迅速燃起了抗日烽火。彼时年仅18岁的谢渠(原名谢植渠),在文化夜校中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深受震撼。“面对国家危难,外公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壮丁常备队的大刀队,苦练杀敌本领,以一腔热血和坚定信念迎接战火考验。”回忆起当年李辉鸿这样介绍。
1938年10月,谢渠加入壮丁常备队——一支表面上归国民党领导、实则受共产党掌控的抗日武装。这是他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次年11月,经祁烽同志介绍,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以后,外公开始了以理发为掩护的地下斗争。”1940年3月,党组织选派谢渠前往大岭山参加由邬强同志主持的军事训练班,接受系统的军事与政治训练。结业后,他被派回高埗芦村,以开设理发店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成功发动群众,还发展了多名党员,为组织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2月,谢渠调至莞城中山路文光理发店工作,成为隐蔽战线上的重要一员。他以理发师的身份收集情报,秘密传送信息。1942年,又在莞城开设了自己的理发店,表面上是剪发剃须的寻常店铺,实则是地下交通站,给上级和部队送信和情报,散发传单。
“那时候重要的情报都是交由外婆传递的。外婆背着年幼的女儿,也就是我母亲,借着月光往大岭山赶,田埂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她却不敢停歇。晚上走路安全,担心白天遇到敌人、汉奸。”李辉鸿饱含深情地讲述着如烟往事。“因为常常走夜路,累了倦了会睡在田埂上,多年后,外婆落下风湿病,我小时候常见她在阴天里捶腿。说到这些,外婆却始终说: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这点苦算什么。”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谢渠夫妇就这样在刀尖上行走。他在理发店迎来送往,收集信息;她则常以走亲访友为名,将情报送到游击队手中。店里的理发工具成了伪装,墙角的暗格藏着革命的火种。

东江纵队老战士谢渠外孙李辉鸿
风雨香江:初心不改,不忘使命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共产党人进行清洗,谢渠身份暴露,被迫撤往香港。他用组织提供的150元钱重开理发店,继续以理发师的身份做掩护,妻子则靠打毛衣补贴家用。夫妻俩省吃俭用,把钱攒下来接济那些同样避居香港的党员和游击队员。“那时候真是难啊,我妈说,她下面有个妹妹,生下来因为吃不饱,送到育婴堂就丢了,再也没找到。”李辉鸿回忆道,即便如此,他们也总是接济避难的党员和游击队员。1949年3月,组织一声“归队吧”,谢渠毫不犹豫地回到东莞,加入东一支三团二营青龙队,任代指导员,投身解放战争。
1949年10月16日,谢渠参加解放莞城迎接部队入城准备工作。他站在街头,守望黎明前的黑暗,等待着胜利的到来。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进驻莞城,东莞获得解放,迎来了胜利曙光。
红色传承:后代接棒,薪火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谢渠转业至地方工作,先后在供销社、税务所等岗位任职。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着一名老党员的风骨与情怀。
1982年,谢渠因病去世,享年63岁。他虽已离去,但他用生命书写的红色故事,从未被遗忘。
“不能让他们的事迹被遗忘。”作为后代,谢渠的外孙李辉鸿和一批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子女们,肩负起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2008年,他们发起成立东江纵队相关研究会,至今已有160余名会员。他担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联络会员、组织活动,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走进学校、社区,讲述东纵的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研究会还协助党史研究室挖掘史料,整理老战士的回忆录,收集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先辈们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我们得把这些故事讲下去。”
从谢渠收集情报的理发小店,到如今走进校园的红色宣讲;从大岭山的林间小道,到城市里的纪念馆——东江纵队的烽火硝烟虽然远去,但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正如不灭的火种,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谢渠的一生,是无数东江儿女的缩影;他的故事,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红色薪火,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