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
伴随着新学期开学的钟声敲响,
肇庆市教育领域多项资源
优化举措同步落地,
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

△肇庆发布廖文奕 摄
其中,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实验学校
正式投入使用,
提供超2000个公办学位,
填补了片区公办
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缺口。

△肇庆发布廖文奕 摄
在高要区金利镇,
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机制持续深化,
肇庆汇星小学精选多名涵盖
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骨干教师,
进驻金利校区开展教学工作。

△肇庆市汇星小学金利校区。赖家乐 摄
在肇庆宣卿中学,
36间经过“微改造”的功能室全新投用,
不仅更新了教学设备,
更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优化了空间布局……
2025年以来,肇庆市教育系统在学位供给、资源均衡、质量提升、产教融合四大领域精准发力,一系列教育惠民举措落地生根,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为肇庆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教育动能。


学位攻坚破难题
公办教育资源供给量质双升
今年9月,
这所规划48个教学班、
提供2220个优质学位的
公办学校如期开学,
不仅填补了北岭片区公立基础教育的空白,
更让周边超2000个家庭
彻底告别“择校焦虑”,
成为肇庆破解城区学位紧张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肇庆市通过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民转公”等多元路径,构建起全学段学位保障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广工商大实验学校、高要区南岸江口小学、金渡镇第二小学等项目加快推进,预计全年新增公办学位5865个。
学前教育领域,3个公办园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公办学位1260个;近80所公办幼儿园开展暑假留园服务,惠及幼儿近6000人,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肇庆发布廖文奕 摄
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与质量提升同步推进。
2025年,
肇庆普通高中新生录取注册人数34838人,
比2024年增加5600多人,
家长“孩子上不了高中”的
焦虑显著缓解。

△图源 肇庆头条
作为东部城区一体化
融合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肇庆宣卿中学扩容提质工程
(一期)于7月动工。
该工程采用宿舍“4改6”、
实验室升级等“微改造”模式,
以高效投入提升办学容量,
今年秋季已有36间改造场室投用。

△图源 肇庆头条
此外,肇庆中学金利学校、
大旺实验学校等项目也在统筹推进,
持续夯实高中教育发展基础。


城乡融合促均衡
县中振兴与资源共享双向发力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城区学校实现了同步,遇到难题还能连线城里的老师答疑。”封开县广信中学学生小邓说。
这正是肇庆推动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缩影。
为破解城乡教育差距,
肇庆创新构建“一体化+共同体”发展模式,
形成覆盖从学前到高中的优质资源辐射网络。
在学前教育领域,9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搭建起“1+1+N”(1个核心园+1个骨干园+N个薄弱园)管理网络,7个高质量幼儿园教育共同体通过教研共研、师资互派,带动镇域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义务教育阶段,14所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其中鼎湖区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去年乡镇学校优质课获奖数量同比增长30%。
县中振兴是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
肇庆积极引入优质资源,
帮扶县中发展。
其中,深圳市高级中学全面托管四会中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建封开实验学校(封开县广信中学)揭牌,肇庆学院托管鼎湖广利高级中学,通过管理输入、师资培训、课程共享,带动县中办学水平提升。
△广信中学。欧镜开 摄
同时,肇庆深入实施中小学
“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
粤东西北教师全员轮训,
支持县中招聘高层次人才,
并用好公费定向培养政策,
吸引高学历教师扎根县域。
今年上半年,
肇庆已为县中补充骨干教师86名,
县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育并举强根基
“321”品牌打造特色育人体系
“每天一节体育课,还有足球、篮球社团,现在孩子回家总说今天运动量没够!”肇庆市第一小学家长刘女士的感慨,反映出肇庆强化体育教育的成效。2025年,肇庆以体育、科学、阅读三项基础课程为核心,以家庭教育、校外实践两项协同育人为支撑,打造“321”育人品牌,推动五育并举走深走实。
如今,肇庆的体育教育
已实现“课时+活动”双保障。
全市中小学校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
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
并开展中小学“天天动起来”
校园体育活动,
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
时间不低于两小时。

△图源 高要发布
今年7月结束的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上,肇庆代表团夺得10金11银14铜,位列全省第六,创下历史最佳成绩,青少年体质健康与竞技水平同步提升。
肇庆的科学教育与
阅读教育同样亮点纷呈。

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印发《肇庆市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每周至少一节科学教育课。如今,肇庆62所中小学校配备科学副校长,肇庆市第一中学、高要区第二中学入围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阅读教育方面,
肇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试行每两周半天阅读课,
开展“读经典我思考”主题读书活动、
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征集“阅读+实践”创新案例,
通过全学科阅读,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肇庆发布廖文奕 摄
今年以来,
肇庆的校外协同育人持续深化。
市教育局联合市关爱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协会等单位,
举办线下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心理咨询活动9场次,
覆盖家长2587人次。

肇庆的研学实践与劳动教育也在融合推进,2025年设计打造鼎湖山生态、广东地质文化科普等5条“研学肇庆”精品线路,全市11.59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研学,54个研学基(营)地接待本市学生10.34万人次、外市学生4.26万人次,实现“教育+旅游”融合发展;
培育7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发“教联体”资源课程66个,受益师生5万多人,学生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科创赋能谋长远
产教融合高教升级实现双向突破
“白天在企业车间实习,晚上回学校补理论知识,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小林的经历,是肇庆产教融合的典型样本。2025年,肇庆以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扩容提质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为产业升级培育高素质人才。
今年,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
建设按下“加速键”。
肇庆编制
《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
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统筹11所在肇高校、
18所中职学校及19个重点教育项目,
总投资超160亿元。
➛目前,肇庆学院已成功获批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新校区二期建设已完成30%;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三园融合”科技园已开工建设;
➛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民航145维修基地获民航局颁证,建成3个省部级航空培训基地;
➛肇庆工业贸易学校、肇庆农业学校、肇庆理工学校成功创建第一批省高水平中职学校,高教与职教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图源 肇庆学院
与此同时,
肇庆的产教融合机制不断创新。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两新”产业重点企业,共同争创国家级“两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哈工大团队组建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氢能、锂电无人机组装等项目。
➛肇庆学院与广东创智合作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环保涂装设备,获评广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3所民办高职与南方航空等242家企业建立“订单班”,市技师学院“风华高科班”“宁德时代班”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
➛肇庆还创新实施“博士双师制”,肇庆学院、肇庆医学院等高校与18家企业互聘20名博士,既担任高校教师又兼任企业产业导师,推动114项科技成果转化。
△广东创智项目负责人、肇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朱丽莎正在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受访者供图
肇庆的高等教育专业
布局也在持续优化。
2025年,肇庆学院、肇庆医学院等4所高校新增17个本科专业,精准对接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肇庆学院与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肇庆农业学校合作的“3+4”七年一体化中本贯通培养试点顺利招生,广州华商学院与四会市共建珠宝玉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
在人才引进方面,
依托“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今年上半年肇庆已引进
高校教师652名,
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80%,
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肇庆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黎惠娴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321”特色品牌为引擎,推进教育资源扩优、县中振兴、集团化办学等工作,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肇庆发布廖文奕 摄
肇庆教育系统将持续聚焦群众关切,
以更实举措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努力为肇庆加快打造珠三角新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门户枢纽
提供坚实教育支撑。

来 源: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谢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