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里,怎样的暑假才算不负时光?是埋首书卷,还是丈量山河?抑或深入乡土的肌理,探寻文化的根脉,在实践中点亮成长的星光?
这个夏日,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化馆共同指导,横沥文化服务中心牵头,各村(社区)文化支馆及各类社会力量联合打造的“莞一夏”艺术季,用125场培训、讲座、夏令营与研学活动,给了“有意义的暑假”一个温暖注解。截至目前,活动已惠及8000多人次,让孩子们在触摸本土文化中读懂家乡,在实践体验中读懂成长,更在蝉鸣与粤韵的交响里,听见东莞古今交织的脉动。
■2025年东莞(横沥)青少年艺术季将带着270多场活动走进各村社
走读横沥触摸本土文化根脉
每到暑假,“孩子谁来管、如何带”是许多上班族家长的烦心事。横沥文化服务中心联动网格管理中心,诚挚邀请来莞“小候鸟”走出家门,认识新朋友、学习新本领,并为他们特别推出一系列“文化课堂”,让孩子们在行走中与横沥撞个满怀。
在隔坑村的“寻迹村韵童趣水岸”研学活动中,30多个“小候鸟”开启了一场与水岸文化的邂逅。村史馆里,讲解员带着孩子们“穿越”时光,从老照片里看隔坑村的变迁,从民俗故事里品水乡风情。孩子们一边凝神聆听,一边在《行走笔记》上用文字与图画记录精彩瞬间。到了龙舟鼓体验环节,孩子们挥着胳膊使劲敲,鼓槌一落,“咚咚”声震得人心里发烫,仿佛在鼓声里摸到了水岸人家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气神。
“帝师故里”的文化动线里,孩子们则成了“古代考生”。由市图书馆横沥分馆主办的“帝师故里”文化动线深度游读活动,以清代进士吴濂文化为核心,旨在打造“帝师故里”文化阅读IP。30名小读者“穿越”体验古代科举,从报名、入场到答题,全程模拟古代科举流程。科举知识问答环节里,吴濂的科举经历被娓娓道来;诗词创作大赛上,小读者以吴濂诗词为灵感现场创作,让“帝师故里”文化精髓愈发鲜活。
田饶步草龙基地的热闹,是孩子们“舞”出来的。“非遗传承童心舞龙”活动中,传承人黄耀林捧着草龙细细讲:这龙身用稻草、竹篾扎成,那龙珠藏着祈福的心意。舞草龙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虽动作生涩,却满眼朝气。“现在知道草龙是用什么做的,还学会了舞龙的动作,太开心啦!”孩子们的一句欢呼,道尽了对非遗的欢喜。
而“村史寻脉・承朱子风”活动,带孩子们沿着朱熹文化的脉络慢慢走。从横沥城市会客厅到朱子文化公园,从百年牛墟到半仙山村古建筑群,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物展示,勾勒出朱熹思想在本地的传播轨迹。主题讲座里,村史故事混着《朱子家训》的诵读声飘出来;创意手工与绘画环节中,孩子们做的朱子文化书签、画的漫画,把“勤俭”“孝悌”的道理,都藏进了笔墨里。
■30多个“小候鸟”开启了一场与水岸文化的邂逅
粤语传情让乡音托举成长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在横沥的暑假活动里,粤语正以新模样住进孩子们心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7月29日的半仙山村,粤语歌曲培训班的歌声飘出窗来。声乐老师从基本发音规则讲起,声母、韵母、声调的差异与技巧被娓娓道来。当孩子们摇头晃脑唱着歌,那些原本要背的健康知识,就顺着旋律溜进了心里。
最妙的是那首粤语防蚊歌:“关纱窗,点蚊香。长袖衫,长袖裤,阿基阿登无处窜……”声乐老师把蚊媒传染病防控知识编进歌词,孩子们唱着唱着,就知道了“蚊子怕什么”“怎么保护自己”,在学粤语中掌握健康防护技能。
在这里,乡音不是故纸堆里的老物件,是能装下健康知识的“漂流瓶”。“我最喜欢学那首防蚊歌了,不仅学会了粤语,还知道了怎么防蚊子,回家后一定要教爸爸妈妈唱防蚊歌!”陈同学的话里,道出了这场粤语文化之旅带给孩子们的别样收获。
六甲村城市阅读驿站的粤语歌曲课程,则是用旋律唤醒文化记忆。“我们是春天,春天的花花,我们是春天的花花呀……”课堂上,老师正带领孩子们学唱经典粤语歌《春天花花》。在趣味盎然的学唱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粤语发音技巧,对本土文化的亲切感与日俱增,粤语艺术的种子悄然在心田生根发芽。
■横沥文化服务中心联动网格管理中心,诚挚邀请来莞“小候鸟”走出家门,认识新朋友、学习新本领
实用课堂让成长扎根于生活
暑期活动从不止于“托”与“管”,更是让孩子们跳出课本、走出校园,在生活里学本领、明事理的课堂。
“发现有人溺水,能直接跳下去吗?”在横沥文化服务中心和网格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上,“安全导师”抛出的问题让孩子们炸开了锅。从“六不准”讲起,导师细细拆解“防”(远离危险水域)、“辨”(识别溺水信号)、“救”(科学施救不盲目),搭配着视频里的案例,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到了有奖问答环节,小手举得像小树林,“要大声呼救”“找漂浮物”……安全知识就这么在笑声里落进了心里。
横沥公益学院实践基地的稻田里,藏着另一种成长。“湾区少年强—丰收之旅体验农耕文化”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小农人”,在村头葵香园认识水稻的“一生”,在隔坑上车岗幸福田地拿起镰刀割稻穗,体验脱粒时感受“粒粒皆辛苦”。泥土沾在裤腿上,稻谷沉甸甸握在手里,孩子们好像突然懂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也懂了“可农可劳即奉献”的朴素道理。
一场场活动,一次次体验,不仅帮家长们卸下了暑期看护的担子,更让孩子们在文化的滋养中读懂家乡、热爱家乡,在生活实践里增长本领、明晓事理。这个夏天,横沥的孩子揣着满当当的收获,在蝉鸣里慢慢长大。
怀揣着初心,“莞一夏”的故事还在继续。8月,2025年东莞(横沥)青少年艺术季将带着270多场活动走进各村社,让书法的墨香、吉他的弦音、架子鼓的节奏、粤语歌的韵味,在每个角落流淌。活动预计惠及30000人次,让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多彩的艺术浸润中,触摸独特文化肌理,度过一个充实而意义非凡的夏天。
■“莞一夏”横沥镇青少年艺术季汇报演出精彩上演
“新候鸟乐队”的成长记
近日,“莞一夏”横沥镇青少年艺术季汇报演出精彩上演,一支成员平均年龄14岁的“新候鸟乐队”玩起了摇滚,引来阵阵掌声。
在“世界工厂”东莞,每年暑期有数以万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跨越千里抵达父母务工的城市,却常因家长忙于生计,容易陷入“二次留守”的情感与安全困境。而横沥镇隔坑社区的新候鸟乐队,用12年公益坚守,以音乐为桥,不仅让“小候鸟”们找到了成长的舞台,更探索出一条破解留守难题的温暖路径。
2010年,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创始人谭翠莲拿出2万多元,购置3把电吉他、1套架子鼓,为外来务工子女组建了新候鸟乐队。彼时,这群孩子中不少人刚到东莞,面对陌生城市总是低头沉默——四川女孩静雯四年级来莞,初入乐队时连与人对视都躲闪;湛江姑娘小琳加入乐队的第一年基本不说话,总是低着头。
“希望通过音乐让他们融入东莞,变得自信起来。”谭翠莲的坚持,让乐队逐渐成长。2013年,由“小候鸟”组成的文化志愿队成立,孩子们通过义演、关爱弱势群体等形式回报社会,完成从“受助”到“助人”的角色转变。
音乐的魔力,让“小候鸟”们悄然变化。曾说话都低着头的小琳,后来在乐队的陪伴下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成为学弟学妹的榜样,“如果不是加入乐队,我不敢想象自己会走上音乐道路。在这里,我收获了爱,也收获了美好的童年。”
除了核心的乐队,还衍生出非洲鼓队、尤克里里队等,成员人数始终保持动态增长,“有人考上大学离开,就有新的‘小候鸟’加入,甚至慢慢地本地家长也希望让自己小孩加入进来。”见证乐队成长的指导老师邓秋波介绍,如今乐队已培养至第四代成员。
12年来,乐队累计开展公益演出超50场,从社区敬老活动到高校交流。新候鸟乐队不仅让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告别了“二次留守”的孤独,更用音乐搭建起身份融合的桥梁——曾经被贴上“外地孩子”标签的他们,如今在舞台上发光,在城市里扎根,真正从“流入”变为“融入”。
■“莞一夏”横沥镇青少年艺术季汇报演出受到“小候鸟”们的热捧
关爱服务儿童超6600人次
推出了236场特色活动,服务困境儿童290人次,总受益人数高达6630人次……今年暑假期间,横沥镇妇联充分发挥“联”字核心优势,积极联动多部门与社会力量,以“少年儿童心向党 牵手护航伴成长”为主题,策划开展“百千万·莞一夏”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为儿童成长营造了安全、友好、温馨的环境。
据介绍,此次暑期关爱服务活动紧密围绕儿童成长核心需求,深度整合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宣教、卫健、教育、法庭、消防等多方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职业体验项目。比如,“小小消防员”体验中,孩子们学习灭火技能;“小小法官”活动里,他们走进法庭模拟庭审流程;“小小园林改造师”项目中,大家动手设计微景观……这些生动有趣的角色体验,不仅充分激发了儿童的兴趣爱好,更引导他们提前展望未来职业方向,帮助树立远大志向。
此外,孩子们还先后走进家风馆、城市会客厅、家风家训实践基地,参与美丽庭院研学活动,在行走观察与实践体验中,深刻感受家风文化与城市发展,厚植家国情怀。针对暑期儿童安全事故多发的特点,横沥镇妇联同步推进线上线下儿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诈骗、防火等主题课程。
除上述特色活动外,系列关爱服务还涵盖“北斗乐跑”少年儿童运动健康活动、儿童心理团辅、情绪管理心理健康讲座、蛋挞制作和电影观赏活动、“书韵悠长,墨香润家风”儿童书法培训、儿童微改造活动,以及“爱心父母大联盟”结对帮扶等内容,从运动健康、心理健康、文化传承、亲子互动等多个维度,全面丰富儿童的假期精神文化生活。其中,“爱心父母大联盟”活动共招募爱心父母269人,筹集爱心款约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