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静卧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饭盒。它沉默如谜,表面凹陷处像是被岁月咬出的齿痕。作为“重走东纵路”研学活动的一员,我隔着玻璃与它对望,想象它曾盛装过怎样的饭菜,又怎样在东江纵队的战士手中传递。
解说员的声音将我们带回1943年的寒夜:“这只饭盒的主人叫李志明,17岁。他在一次护送文化名人的任务中,用饭盒为伤员接水,为婴儿热米汤,最后为保护群众引开敌人,再也没回来。”17岁——与我同龄。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名词,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用体温温暖过的时光。
在大岭山抗日旧址,我们重走了当年的秘密交通线。山路崎岖,竹海涛声如旧。带队老师突然说:“闭上眼,听——风里是不是还有当年的脚步声?”那一刻,我真的听见了:不是风声,不是叶响,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共鸣——仿佛东纵战士穿越时空的呼吸,与我们的心跳共振。
最震撼的是在东莞理工学院交流时,学长展示的3D复原图:他将那只铁皮饭盒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饭盒的锈迹被扫描成星空般的图案,凹陷处化作数字地图上的坐标。他说:“东纵精神不是封存的文物,而是可以编程的代码。他们的勇气,就是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算法!”
登临观音山俯瞰东莞新城时,我忽然懂了:为什么这座城市能从抗日根据地变身“世界工厂”?因为东纵的DNA从未离开——当年他们用血肉守护的家国情怀,如今被熔铸成制造业的精密齿轮;当年穿越封锁线的智慧勇气,化作了攻克技术壁垒的创新利刃。
返程前,我们在榴花公园无名烈士墓前合唱《东江纵队之歌》。当唱到“我们是英勇的东江纵队”时,我仿佛看见无数年轻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与我们并肩而立。他们递过来的不是枪弹,而是一份精神的交接——那只铁皮饭盒里盛放的,从来不只是食物,而是穿越战火的信念之种。
如今,每当我面对难题时,总会想起那只饭盒。它提醒我: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我们这代人或许不再需要穿越枪林弹雨,但科技攻关、文化传承的战场同样需要东纵式的勇气与智慧。
那只锈迹斑斑的铁皮饭盒依然静默,但它发出的回响已穿越八十年时光,在我们胸腔里震荡成新时代的鼓点。原来,红色基因从未沉睡——它一直在等待,等待少年们用创新的钥匙,开启它磅礴的生命力。而我们,正是最年轻的回响。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7班 周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