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蜿蜒的岭南山路,窗外荔枝林郁郁葱葱。七月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仿佛为这条隐藏在山林间的古道披上了一件时光的衣裳。我深吸一口气,试图从湿润的空气中嗅出历史的味道——那是东江纵队曾经走过的路,是一条用信念与鲜血铺就的抗战之路。
站在罗浮山脚下,我翻开泛黄的史料。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在这里正式成立,一群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战士,在这片土地上竖起了华南抗日的大旗。他们中有农民、学生、工人,还有不远万里归国的华侨,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聚集在一起:保卫家园,驱逐日寇。想象着当年那些年轻的面庞,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深山密林中周旋,我的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敬意。
沿着先辈足迹前行,我在一座破旧的客家围屋前驻足。墙壁上弹孔依旧,像是历史睁着的眼睛,默默注视着来往行人。当地老人指着远处山隘说:“那里曾是东纵战士伏击日军的地方。”他的声音平静,却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我仿佛听见了当年的枪声、呐喊声,看见了那些为民族存亡而战的年轻生命。他们中许多人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重走东纵路,不仅是地理上的行走,更是精神上的溯源。在东纵纪念馆,我看到战士们用过的简陋武器、穿过的补丁衣服,还有那些泛黄的家书。一封写着“母亲大人:儿参加抗日,生死已置之度外,唯望您保重身体”的信件,让我久久不能移步。这些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艰难与选择,让人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民族大义。
站在新时代的路口回望,东纵精神犹如一盏不灭的明灯。当年战士们用生命捍卫的国土,如今已是繁荣昌盛;他们用鲜血浇灌的理想,正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虽然战场不同,但那份为国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
下山时,夕阳将整条东纵路染成金色。我忽然明白,重走这条路的最大意义,不在于重温过去的苦难与辉煌,而在于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东纵精神如种子般深植在这片土地里,在每个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发芽生长。当我们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时,这种精神将化作不竭的动力,推动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重走东纵路,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宣誓。那条蜿蜒的山路,终将通向更加光明的远方。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7班 朱曼妮;指导老师:严德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