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展柜前,我指尖轻轻拂过玻璃,隔着一层透明,仿佛触到了七十多年前那把斑驳的步枪——枪身上的划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一个抗敌的故事。这是我们“重走东纵路”研学的第一站,却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不是课本里的抽象名词,而是有温度、有重量的历史记忆。
东纵精神的内核,藏在那些触手可及的细节里。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讲解员指着一间简陋的茅草屋说:“当年东江纵队的战士们就在这里开会,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却总能定下打胜仗的计策。”屋角的陶罐里,还留着当年战士们采的野菜标本;墙上贴着泛黄的宣传标语,“团结抗日”四个大字虽褪色却依旧有力。原来,“坚守”从不是一句口号——是战士们在缺粮缺水的密林里,靠着信念挺过无数个寒夜;是医护人员用粗布裹住伤员的伤口,在炮火中抢回一条条生命。这些场景不再是历史书里的黑白插图,而是让我心头一热的真实:东纵精神,就是在绝境里不放弃、在危难中敢担当的家国情怀。
研学中的每一次体验,都在悄悄叩击我的心。在纪念馆的放映厅里,我们看了一部关于东纵的短片:当看到战士们为了保护村民,冒着枪林弹雨引开敌人时,身边同学的抽泣声和我眼角的湿润,成了最默契的共鸣。后来在研学点的广场上,我们全体唱起《东江纵队之歌》,一开始还有些拘谨,可唱到“我们是广东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是东江两岸的游击队”时,不知是谁先抬高了声调,紧接着所有人都放开了嗓子,阳光照在脸上,胸口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激昂。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红色歌曲里藏着最朴素的力量,它让我们隔着时空,与当年的青年产生了同频的心跳。
重走东纵路,更让我看清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结。研学途中,我们路过东莞的科技园,高楼林立、机器轰鸣,与研学所见的抗战旧址形成鲜明对比。老师说:“当年东纵战士保卫家园,是为了让后代能过上好日子;现在东莞的发展,正是他们梦想的模样。”这话让我忽然明白,传承红色基因不是停留在怀念里,而是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作为高中生,我们不必扛枪作战,但可以像东纵战士那样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用行动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研学结束时,我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写下:“走得再远,也别忘了从哪里出发。”重走东纵路,走的是一段历史路,更是一段成长路。那些藏在革命遗址里的精神密码,早已悄悄融入我们的青春。未来,我们定会带着这份坚守与担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的火种,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7班 李佳昕;指导老师:严德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