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浪漫:望牛墩如何把七夕过成“发展引擎”?
东莞+ 2025-09-01 11:31:12

■望牛墩镇七夕文化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憨态可掬的牛郎织女动漫人偶、巧夺天工的贡案作品、香气四溢的水乡美食……这个七夕,望牛墩镇“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活动为八方来客呈现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

望牛墩的七夕习俗远近闻名,传承推广活动也做得颇有成效。尤其从2004年起,该镇就着力打造七夕文化品牌,推出“七夕风情节”,进一步拓宽七夕文化内涵和外延,如今已成为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该镇被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 称号。

加大乞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大力开展教学、展示活动,薪火相传——望牛墩正力争通过一系列可行的措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乞巧文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响亮的文化品牌,让千年乞巧文化成为推动望牛墩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

■市民在活动现场欣赏七夕贡案

精彩纷呈

多元活动打造沉浸式七夕体验

今年的七夕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一连三日精彩不断,涵盖了15项特色活动,分布在文化广场、图书馆、水乡公园、望汐坊等四大会场,从文化展示到美食体验,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工业,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的文旅体验。

8月28日首日晚,在镇文化广场,2025年望牛墩镇“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镇文化广场上,“七夕之夜”古风晚会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浪漫世界。晚会不仅以诗乐回溯七夕起源,更通过琴剑和鸣、少儿古典舞等多元表演,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带着孩子来看演出,没想到现在的传统晚会这么精彩,”带着全家前来观看演出的李女士赞叹道,“孩子看得入迷,我们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次日晚上,2025东莞市浪漫星空音乐会暨“全城告白计划”浪漫登场。音乐会以众多经典爱情乐曲串联全场,观众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现场顿时化作“波光粼粼的星河”。

第三天的“声动七夕”火柴盒音乐会继续点燃浪漫氛围。外请知名乐队与本土音乐人轮番登场,用音乐为这场持续三天的七夕盛会画上圆满句号。“连续三天都有不同的活动,每天都有新体验。”连续三天都来参加的本地居民王小姐说,“从古风晚会到现代音乐会,再到美食体验,这个七夕过得特别充实。”

三天来,“寻味七夕”特色美食市集同样人气爆棚。夜幕下,市集灯火通明、人潮如织,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作为一场以水乡文化为底色的味觉盛宴,市集汇聚了各类特色风味,从传统水乡小吃到创意美食,应有尽有。大学生张同学说:“既能吃到地道的传统小吃,又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真是不虚此行。”

在品尝美味的同时,精彩的非遗英歌舞、醒狮大会、大唐不倒翁、飞龙飞凤等表演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赏。“工韵七夕”望牛墩镇工业展也为七夕文化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本土知名企业纷纷亮相,带来了自家的优质产品。

为了让七夕文化更贴近年轻一代,活动还精心策划了“潮玩七夕”主题动漫IP人偶打卡活动。憨态可掬的牛郎织女动漫IP人偶一亮相,便深受市民群众和潮玩爱好者的喜爱。大家纷纷走上前与IP人偶互动,用镜头记录下“传统与潮流碰撞”的精彩瞬间。

技艺传承

贡案作品展现深厚文化底蕴

如果说盛大的晚会和市集展现了望牛墩七夕文化的活力,那么静置于镇文化广场一侧的贡案作品,则向市民揭示了这项非遗的匠心。

作为望牛墩七夕文化的重要内容,“七夕贡案”对于研究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布景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今年七夕期间,望牛墩还开展特色贡案评比活动。

在镇文化广场“匠心七夕”特色贡案展现场,来自全镇21条村及三所学校手工制作的24台贡案作品争相赛巧,集中展示了望牛墩民间乞巧贡案的精湛技艺与浓郁水乡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村贡案在保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岭南农耕”等传统场景的基础上,深度融入水乡元素与时代特征。

带着孩子前来观展的市民陈女士驻足在望联村的贡案前,赞叹道:“这些手工艺人真是了不起,用五谷杂粮和日常材料就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作品。”

“五个人做,一个多月。”作为望联村贡案制作人之一的梁锦芳简短的话语道出了制作过程的艰辛。她在长辈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就会制作贡案。今年,她们通过充分利用日常的五谷杂粮等食品以及布料、塑料、纸张等用品,制作了一台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双重元素的贡案作品,在展示传统七夕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之余,还结合了“百千万工程”、绿美乡村、农业振兴、城市阅读驿站等主题。

三所学校的作品则童趣满满,孩子们用环保材料搭建“校园乞巧角”,再现课堂、运动区等熟悉场景,同时描绘家乡的蜕变,既是“非遗进校园”的教学成果,也让水乡七夕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望牛墩贡案传统源远流长,技艺精湛。根据历史记载,望牛墩镇自宋代起一直延续传统乞巧文化,“七夕贡案”更是久负盛名,是望牛墩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近年来,为了乞巧节的传承与发展,该镇建设了七夕贡案制作培训基地,还成立望牛墩镇乞巧民间艺术家协会,培育七夕贡案制作队伍。其中,黄妍和陈杰芳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乞巧节传承人。作品《仙凡缘》先后荣获全国七夕女工手工艺大赛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彰显了望牛墩贡案制作的高超水平。

品牌打造

从文化名片到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望牛墩镇的七夕文化,早已超越了一场节庆活动的范畴,成为驱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软实力和核心文化IP。这一文化品牌的成长轨迹,与望牛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为传承与发展乞巧文化,望牛墩大力支持文化阵地建设,先后打造了七夕文化公园、水乡公园、水乡记忆馆等文化地标。在传承方面,该镇不仅建设了七夕贡案制作培训基地,成立乞巧民间艺术家协会,培育专业队伍,更涌现出以黄妍、陈杰芳为代表的省级传承人,其作品《仙凡缘》屡获国家级大奖,彰显了精湛技艺。同时,通过编制教材《望溪乞巧》并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中。

这套“硬件投入+人才培育+青少年传承”的组合拳,成功将这项古老民俗锻造为这座城镇的闪亮文化名片。

文化品牌的繁荣,有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5年,望牛墩紧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空间再造、“百千万工程”实施等重点工作全面发力。一连三天的盛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成为拉动消费、赋能产业的重要契机:一方面,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了城镇软环境,为引进新兴产业、吸引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文化活动带动的人流、消费,直接促进了本地消费市场繁荣,为产城融合注入新活力。

在望牛墩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七夕文化还成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2025年,望牛墩积极推进水乡公园、滨水文化广场等二期项目建设,优化镇中心区道路品质,提升主要街道建筑立面风貌。同时,依托七夕文化品牌,积极推动旧粮仓活化改造项目,串联七夕公园、望汐坊、农业生态园等景点,发展“碧道+文旅”新业态,打造集历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空间,有效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

通过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和产业融合,望牛墩正走出一条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以文化品牌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让千年七夕文化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

文字:记者 刘维佳 图片:记者 程永强 望牛墩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