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三代人的家国守望:从烽火硝烟到记忆传承
东莞+ 2025-09-01 09:16:55

“做革命工作,就是把脑瓜挂在裤腰带上。”东江纵队后人陈小梅在回忆父亲革命岁月时,声音微微颤抖。她说,这是父亲陈程在《梅塘地区革命斗争回忆录》里的话,虽然字迹早已被岁月模糊,却依旧透出半个世纪前的烽火硝烟,也串连起陈家三代人用生命和信念书写的箴言——“有国,方有家”。

1938年,抗日宣传队的到来打破了东莞梅塘的闭塞。抗日青年陈庆南(又名陈明)带领队员们,在斑驳的土墙上刷出“抗日救国”的巨幅标语,随后又开办夜校和文化识字班,一度为村庄注入蓬勃生机。然而短暂的安宁很快被战火吞噬。梅塘不幸沦陷。

■陈程的旧照片 受访者供图

1941年,地下党员卢淦明以教师身份来到梅塘田心村的简陋教室里,12岁的放牛娃陈程(陈小梅之父)第一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此后,(奶奶)家里经常住着游击队伤员疗伤。这个懵懂的少年便开始为游击队、卢老师传递情报、运送信件,稚嫩的双脚就此踏上革命征途。

1944年春天,15岁的陈程加入了新成立的梅塘基干队,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卫家乡的重担。这支队伍的成员“半农半兵”,生活与战斗交织:白天,他们是田地里的耕作者;夜晚,他们便化身守卫者,放哨警戒、传递情报。

抗日胜利的烟火尚未散尽,白色恐怖已笼罩梅塘。国民党发动的残酷的“大清剿”厄运降临陈家。陈小梅回忆那段伤痛:“他们吊打我奶奶……打得遍体鳞伤,绳子深勒进皮肉……可老人家牙关咬得死紧,一个字都没吐。”奶奶的坚忍,成为陈小梅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陈小梅 记者 赵浛锐 摄

1947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黑牛、陈程、陈连寿三人冒死潜回梅塘寻枪未果,两磅饼干撑过七日。随后,陈和根(陈程)与温方回到惠东宝地区,参加惠东宝人民护乡团;次年在何棠、谢金重的带领下清除叛徒,新生的梅塘政权如竹节再生。1948年9月陈程参加了夜袭龙见田战斗,全歼国民党县警第四大队一个中队。1949年,梅塘乡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陈程从部队调回梅塘,担任副乡长……

2010年的某个上午,陈小梅在党史研究室偶然在《东莞烽火》书中,发现了父亲陈程的《梅塘地区革命斗争回忆录》文章。泪珠无声地掉落在书本泛黄的纸页上,那些父亲笔下的烽火硝烟:为老师传递情报;被打得遍体鳞伤,不吐一个字的奶奶;15岁扛起了保卫家乡的重担的少年……瞬间变得无比清晰,让她想起奶奶曾经说的话:“‘国亡了,哪里还有家?’”

父亲离世后,这句话像一颗深埋的种子,在她心头生根发芽。2008年,陈小梅加入东莞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此后的17年间,她和研究会会员如同一座流动的历史展览馆,带着自制PPT走进学校等,在一城一乡间穿行,将父辈们“信念坚定”与“报国为民”的种子撒向新一代心田。

同时,为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战场,陈小梅和几个研究会会员执着奔走。她曾据理力争:“纪念碑为英烈安息之所,战斗遗址是记录血写的历史!”这声呼唤未被忽视。如今,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虎门石洞景区,远丰战斗遗址石碑肃然矗立,无声诉说着过往的壮烈。

八十载光阴流转,三代人血脉相承,铸就了挺立的脊梁。当晒谷场的血痕、竹筒里的情报、纪念碑前的白菊,在浩荡长歌中激荡、交织,最终凝聚成一句震彻心魄的宣言:有国,方有家啊!

文字:记者 赵浛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