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的光斑与东江纵队纪念馆展柜里铜哨的阴影重叠,一个跨越七十余年的命题悄然浮现:红色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流动在时代血脉中的精神密码,等待每一代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解码、续写。
黄江烈士陵园的老樟树下,老党员陈爷爷翻开泛黄的战地日记,“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的记载让屏幕时代的我们心头一震。祠堂木桌上刻下的“抗战到底”,铜哨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都是最鲜活的精神教科书——家国情怀从不是抽象的口号,是十九岁战士紧握武器的力度,是文书们在血与墨的交融中书写传单的执着。指尖触到木桌裂缝里的暗红印记,才读懂:历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具体可感的细节里,等待被年轻的手掌重新唤醒。
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沉浸式剧场里,1943年芦苇荡的水汽与当代青少年的汗水在空气中交织。耳机里游击队员穿越水道时发报机的滴答声,竟与我们调试程序时键盘的敲击声有奇妙的节奏共鸣。为电台信号奔往山顶的夜晚,和为代码调试蹲守天台的凌晨,原是同一种青春姿态——为信念燃烧的热忱,从不受时代限制。留洋学者放弃教授职位钻研枪械的专注,与今日年轻人拆解算法的痴迷,印证着同一个真理:改变世界的力量,永远属于敢于突破边界的年轻灵魂。
站在科创园的玻璃幕墙前回望烈士陵园,最动人的传承恰是这种新旧对话。当年战士们用铜哨传递的集结信号,已演变为代码世界里的数据流;“科学救国”的土墙标语,正生长为云计算中心的蓝光。我们在纪念馆电子屏写下“1945的星光照亮2024的征程”,《东江纵队之歌》的旋律与编程竞赛的通知同时跃入手机屏幕,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正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现代表达——就像七十年前的少年用刺刀刻下时代强音,今天的我们正在代码的海洋里,编织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从铜哨到代码,变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内核。东莞大地上,曾为光明而战的青春身影,与正为未来而创的年轻面庞,正在完成一场盛大的接力。红色基因的解码过程,本就是每一代青少年用自己的语言,为“家国”二字写下新注脚的过程。当更多年轻人懂得,铜哨的震颤与代码的流动原是同一种脉搏,红色的火种便会在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无限可能。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二 11班 王熙清;指导老师:张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