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风,裹挟着荔枝林的清甜,也漫漶着烽火岁月的余温。当我踏上“重走东纵路”的第一步,才惊觉这座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城市,胸腔里跳动着如此滚烫的红色脉搏——那是东江纵队用热血熔铸的精神图腾,在青山绿水间,在青砖黛瓦里,静静等候着与新一代的灵魂共振。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土墙,是时光的活化石。指腹摩挲过斑驳的墙皮,粗糙的质感硌得掌心发麻,却像一道电流直抵心脏。我仿佛看见油灯如豆,曾生将军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军事地图前凝成一尊青铜像;游击队员们的绑腿带勒进皮肉,在山径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溅起星星点点的火星——那是信仰在暗夜中燃烧的光。这些沉默的旧物,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它们让我懂得:英雄从不是天生的,是家国大义将平凡人淬炼成了钢。
百花洞战斗的硝烟早已散尽,可站在那片曾被枪炮撕裂的土地上,风声里仍似有厮杀呐喊隐隐传来。想象当年东纵战士如猛虎下山,用小米加步枪,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碾得粉碎。东莞的水乡河网、丘陵山地,每一寸都浸过英雄的热血,那不是抽象的“牺牲”二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骤然定格——父母失去的儿女,妻子永别的丈夫,孩子再也等不回的父亲。在榴花抗日纪念亭的石碑前,我望着那些刻进石头的名字,忽然懂得:所谓“不朽”,就是让后来者永远记得,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安稳,都曾是别人的奢望。
从历史的长卷中抽离,眼前的东莞是另一番模样:高楼如笋,车流如织,年轻人的笑靥在咖啡香里绽放。可“重走东纵路”的意义,恰在于让我们清醒:繁华从不是理所当然。东纵精神里的爱国、坚韧、奉献,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要注入我们的骨血,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脊梁。
我常常想,若先辈们能看到今日东莞,会是怎样的神情?或许他们会欣慰,因为他们守护的山河,正被我们好好爱着;或许他们更期待,期待我们把这份爱,化作创新的勇气、奋斗的韧劲。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关的学子,在车间里钻研工艺的工人,在田埂上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我们都是东纵精神的传人,用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故事。
历史的火炬,已递到我们手中。未来,我愿带着东纵精神的火种,在青春的征途上奋力奔跑。无论是在学业的高峰攀登,还是在社会的浪潮中搏击,都以先辈为灯,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让红色基因,在我们这代人的青春里,焐得更热,传得更远,让东莞的精神血脉,永远奔腾不息。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26班 苏美诗;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