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中学 黎若南《灯火长明》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30 13:49:59

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前,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伸手触摸斑驳的墙壁,那些深浅不一的弹痕仿佛在诉说着八十年前的故事。这是我们“重走东纵路”红色研学的第一站,三十处红色印记就像三十本打开的历史教科书,等待我们用心阅读。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陈列柜里,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让我屏息驻足。玻璃罩内的它静默如磐,灯芯焦黑,灯身布满时光的蚀痕,却依然保持着随时可以被点燃的姿态。讲解员动情地说,这是游击队的“暗夜明珠”,曾在无数个危急时刻点亮希望——伤员靠它手术,情报靠它传递,队伍靠它集结。我俯身细看,恍惚间仿佛看见微光摇曳,映照出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他们中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五岁,与同行的学弟同龄,却在硝烟中扛起了家国命运的重任。

沉浸式体验区运用现代科技重现了战场夜景。当那盏煤油灯在沙盘上亮起,如北斗般指引队伍迂回前进时,我们齐声唱起了《东江纵队之歌》。歌声穿越时空,与当年的号角交织共鸣。那一刻我忽然顿悟:东纵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是绝境中的一步前行,是年轻生命对民族最炽热的告白。

登上大王岭瞭望台极目远眺,现代东莞的画卷在眼前铺展。高楼如林,车流如织,这片曾经浸染热血的土地已成创新沃土。我蓦然明白:东纵精神从未远去,它已化作东莞人敢为人先的闯劲,融进大湾区建设中的“东莞速度”。那些实验室深夜不灭的灯火,那些生产线上的精益求精,不正是新时代的“煤油灯”吗?我们守护的不再是山河,而是创新的火种;要闯过的不再是封锁线,而是技术的“无人区”。

夕阳为纪念馆镀上金边,我们踏上归途。那盏煤油灯却在我心中长明——它照见历史,更照亮未来。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是要在科技强国的战场上“突围”,要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送信”,要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护航”。

灯火不灭,精神永续。当三十处红色印记串联成心中的星河,东纵精神便不再是历史的回响,而成了前进的罗盘。我们将以青春为灯油,以理想为灯芯,点亮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光芒。这光芒里永远跃动着八十年前那盏煤油灯的火种——微小却顽强,朴素却永恒,照彻漫漫长夜,指引一代代中国人走向伟大复兴的黎明。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二 1班 黎若南;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