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特别的夏令营——重走东纵路。说实话,去之前我以为就是一次普通的游玩,但没想到,这短短几天的旅程,却让我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我们的第一站是东江纵队纪念馆。一走进那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气氛就变得不一样了。巨大的浮雕墙上,战士们冲锋的姿态仿佛要破墙而出。玻璃展柜里,静静地躺着先辈们用过的东西:生了锈的步枪、磨破了边的水壶、字迹已经模糊的家书……我趴在那儿看了好久,尤其是那封家书,上面写着“爸妈保重,儿在外一切安好”。可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打仗哪有“安好”可言?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历史书上那些数字和名字,一下子变成了有温度、有呼吸的真实的人。
接着,我们去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那里不再是图片,而是真真正正的山林。老师让我们背着模拟的行李包,走一小段当年游击队可能走过的路。才走了不到一小时,我就开始喘气,汗流浃背,忍不住猛喝水。带队的老师看着我们说:“当年他们可没矿泉水,得去找山泉水,甚至砍竹子取水,还得时刻警惕有没有敌人。”我看着手里快见底的瓶子,脸一下子就红了。光是走路就这么难,他们当年还要打仗、要生存,那得需要多坚强的意志啊!
我们还参观了一个电台旧址,藏在很隐蔽的地方。讲解员阿姨说,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土台子,当年却是联系外界、传递情报的生命线。我们几个同学还尝试模拟体验了一把“发报”,手忙脚乱,代码全记混了,笑得东倒西歪。但在笑声过后,我心里特别佩服那些通讯兵,在那么紧张的环境下,必须保持绝对的冷静和精准,真的太不容易了。
晚上的分享会,我们坐在星空下,没人玩手机。大家聊得最多的,不是在纪念馆里看到了什么宝贝,也不是野炊中谁做的饭好吃,而是那些最触动自己的小细节:一个破旧的军帽、一条挖战壕的铁镐、一首当年的抗战歌谣。有一个同学说:“我以前觉得英雄都是遥不可及的超人,但现在我觉得,他们就是一群有信仰、有担当的普通人,选择了最艰难的路。”
是啊,这一路走来,我的脚板疼了,皮肤晒黑了,但却感觉心里更亮堂了。我不仅学会了看地图辨方向、怎么合理分配饮用水这些实用的小技能,更重要的是,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负重前行”。
这次重走东纵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那些博物馆和纪念馆不再是冰冷建筑的集合,它们是一个个故事的守护者。当我们走近它、倾听它,历史就不再是书上一段需要背诵的文字,而变成了流过我们心中的一股热流,提醒着我们:脚下的路,是先辈们用青春和热血铺就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努力成为和他们一样,有担当、有热血的年轻人。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9班 魏婉榕;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