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吴靖雯《在烽火印记里触摸初心》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30 11:51:33

站在深圳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石阶前,指尖抚过墙上斑驳的“抗日救亡”石刻,我忽然懂得“重走”的意义——不是沿着柏油路复刻一段旅程,而是循着先辈的足迹,在历史的褶皱里打捞那些滚烫的信仰。

我们的队伍从纪念馆出发,沿着当年东纵战士常走的山间小径前行。路面比想象中崎岖,碎石硌得鞋底发疼,盛夏的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极了史料里记载的“敌人搜山时的探照灯”。向导指着一棵老榕树说,七十多年前,东纵交通员曾在这里传递情报,树洞里藏过密信,树桠上挂过警示用的红布条。我抬头望,粗壮的枝干仍向天空伸展,仿佛还在守护着什么。

最难忘的是走到“小鬼班”战斗遗址时的场景。一块石碑上刻着七个少年的名字,最小的只有14岁。讲解员说,他们曾在这里用土枪、手榴弹阻击日军,最后全部牺牲。同行的同学轻轻摸着石碑上的名字,没人说话,只有山间的风掠过松林,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跨越时空的应答。我忽然想起出发前看过的老照片:东纵战士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脸上却满是坚定的笑容——原来信仰真的能让少年长出铠甲。

返程时,夕阳把山路染成暖金色。我看着自己磨红的脚踝,忽然明白东纵路的“重走”,从来不是为了体验艰苦,而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真正触摸到“英雄”两个字的重量:他们不是课本里的黑白照片,是曾在这条路上奔跑、战斗、流血的普通人;他们的信仰也不是口号,是明知前路艰险,仍愿为家国举起火炬的勇气。

下山时,纪念馆的灯光已经亮起。我回头望了一眼蜿蜒的山路,它像一条沉默的纽带,一头连着烽火岁月,一头系着我们的今天。重走东纵路,走的是路,更是先辈用生命铺就的精神长河——而我们,终将成为这条长河里继续奔涌的浪花。

作者: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高一 21班 吴靖雯;指导老师:苏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