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洒落,我们跟随着“重走东纵路”的队伍,驶向那片曾经燃烧着抗日烽火的土地。起初,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旅程——带着好奇与期待,准备在历史的画卷上匆匆走过。
直到车辆驶离城市,窗外的风景由高楼大厦渐次变为连绵山峦,领队开始讲述起东江纵队的故事。那些教科书上的名词突然鲜活起来——抗日游击队、香港大营救、丛林作战。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群山,忽然觉得我们不是在向前行驶,而是在逆着时光的河流溯源而上。
第一个落脚点是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东纵旧址。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手指不经意间触碰到斑驳的土墙,一阵凉意从指尖传来。那凉意仿佛有着生命,顺着血液流向心间。我停下脚步,仔细端详这面墙——上面依稀可见模糊的字迹和弹孔痕迹。导游轻声说,这里曾经是战士们的营房,墙上还保留着当年刻下的抗战标语。
在展览馆里,一枚生锈的指南针让我久久驻足。它的玻璃表面已经破裂,指针却依然固执地指向南方。标签上写着:“东纵战士李明的遗物,在护送文化名人大营救时用于夜间辨向。”想象着这样一个场景:漆黑的山林中,年轻战士借着微弱的月光,靠这枚指南针摸索前进,身后是亟待保护的文化名人,前方是未知的危险。那一刻,指南针不再是一件冰冷的展品,而是一个生命的坐标,指向信仰的方向。
中午在山间空地休息时,我打开水壶喝水,忽然想到当年的战士们可能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我们吃的压缩饼干,在他们那个年代或许是奢望。有个同伴开玩笑说信号不好,不能刷手机,大家都笑了。但这笑声很快沉寂下来——我们突然意识到,当年的战士们在这里,连生存都是奢望,更不要说通讯娱乐了。
最动人的是在一处战壕遗址前的体验活动。我们蹲在修复后的战壕里,听着模拟的枪炮声。虽然知道是假的,但当声音响起时,还是忍不住心悸。难以想象真正的战场上,战士们是如何克服这种恐惧的。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会害怕,但为了信仰和责任,他们选择了坚守。
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烈士纪念碑前。石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有些甚至没有全名,只有一个姓氏。我用手轻轻抚摸那些刻痕,仿佛能触碰到那些年轻的生命。他们牺牲时,很多人不过二十出头,本该拥有漫长的人生和无限的可能。
返程的车上,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望着窗外,各自沉思。我忽然明白,这次旅程不是在走过场,而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年轻战士用生命书写的答案,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续写。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东纵路上的烽火早已熄灭,但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它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现在等待着我们传递到未来。当我们终于懂得倾听历史的回响,那些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故事就会苏醒,告诉我们:有些记忆不容遗忘,有些精神必须传承。
这条路,我们走过了一次;这条路,我们将用一生去走。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3班 涂逸楠;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