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末的深夜,我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数学题解到一半,注意力早已被手机吞噬。就在刷新首页的瞬间,一条推送意外映入眼帘——《东江纵队文物数字化展出,九旬老兵视频寄语年轻一代》。
鬼使神差地,我点了进去。
首先看到的是一把生锈的钥匙的特写,说明文字写着:“这把钥匙曾属于东江纵队秘密交通员李秀英,它开启过无数个传递情报的联络点。”接着是一块停在凌晨四点零三分的怀表,表盖上的弹痕清晰可见。
我原本只是随意滑动屏幕,但渐渐地,手指慢了下来。
最让我驻足的,是一封电子家书。放大图片,能看清斑驳的字迹:“亲爱的母亲:儿一切安好,勿念。近日读《论持久战》,深感抗战必胜之理。若儿不幸,请毋过悲,须知为理想而死,快哉快哉!”
写信的人叫陈志刚,牺牲时二十二岁,比我大不过6岁。
我的心被什么揪住了。退出图片,我开始主动搜索关于东江纵队的一切。维基百科、数字博物馆、历史论坛……越是了解,越是震撼。原来就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年轻人,隐姓埋名于山林村落间,用生命守护着理想之火。
凌晨两点,我找到了一段采访视频。一位耄耋老人对着镜头说:“我们那时候啊,就想着胜利后要做什么。阿明说要开饼铺,让所有人吃饱饭;小李想当老师,教穷人家的孩子识字;我呢,就想回香港看看老母亲……”
老人忽然哽咽:“他们都没等到那天。”
屏幕上弹幕滚动:“致敬英雄”“泪目”“这盛世如您所愿”。我怔怔地看着,忽然理解了什么叫“历史的重量”——它不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年代事件,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未竟的梦想。
那一夜,我失眠了。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急行军的脚步声、压低嗓音的交谈、印刷传单的沙沙声……那些年轻的生命如此真实地存在过,爱过,梦想过,牺牲过。
第二天数学课,我破天荒地走了神。老师在讲函数图像,我却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画下一把钥匙的形状。同桌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钥匙?” 我轻声回答:“能打开时光的钥匙。”
放学回家,我继续昨晚的探索。在一个冷门的历史论坛里,我找到了一些后代家属写的回忆文章。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一段话:“祖父从未觉得自己是英雄。他说,他们只是做了那个时代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原来伟大不在于做了非凡的事,而在于在非凡的时刻,选择了做正确的事。
周末,我破例没有玩游戏,而是看完了东江纵队的老兵访谈合集。当一位近百岁的老人颤巍巍地敬军礼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冲动——我也要做点什么。
于是,我开始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分享这些发现。起初只是转发,后来加上自己的感悟。又和同学约着周末一起去纪念馆看看。毕竟,所谓“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行动。”
如今,我的手机里依然有游戏和短视频,但也多了几个历史纪念馆的公众号。每当夜深人静,我偶尔会点开那些数字化文物,想象它们主人的模样。
那把生锈的钥匙再也打不开任何门锁,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不是为自己活了多久,而是为什么而活。
屏幕这端的我,与屏幕那端的他们,隔着八十年的时光相望。他们用生命换来今天我们刷手机、上学、抱怨作业的平凡生活。而这平凡,正是他们当年最不平凡的梦想。
这次的重走东纵路活动我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参加,但在我的朋友圈中早有人晒出了路途中的风采,或许这也是另一种传承~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没有答案。但我知道,在这个年代,我可以选择记住,可以选择传承,可以选择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精神。
关掉电脑,窗外晨曦微露。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又一天。而我,正准备好好活着,连带着他们那份一起。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一 15班 周同福;指导老师:崔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