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横沥镇隔坑村网格员朱慧珊已在熟悉的村巷中行走。她手里拿着防蚊宣传单,目光时刻扫视着居民家门口的花盆和地面——正值虫媒传染病高发季,网格员们正紧绷着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防控之弦。
自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横沥镇网格管理中心迅速集结172名网格员,联合村(社区)、物业人员、楼栋长、驻村党员组成“防蚊队伍”。他们从清晨到日暮,用脚步丈量街巷,细致排查,阻断蚊虫孳生,在基层织起一道“健康防护网”。
“阿姨,您家花盆底下积了水,得赶紧倒掉!蚊子就爱往这些小角落里滋生。”朱慧珊叩开一户居民的门,指尖轻轻划过花盆边缘的积水,一边递上宣传单,一边蹲下身示范清理。在隔坑村工作多年,她对这里的每一条巷、每一栋楼、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哪家门口常摆闲置盆罐,哪栋出租屋的天台容易积雨,她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顺着狭窄的楼梯爬上出租屋天台,风里还带着闷热的潮气。朱慧珊把目光锁定几只废弃轮胎,蹲下身用双手紧扣轮胎边缘用力翻转,掌心也蹭上了泥土,“这些‘大家伙’下雨后最容易积水,是蚊子孳生的‘大本营’。”尽管奔走辛苦,但她却说:“多清一处积水,居民就少一分风险,这一环节不能省。”
朱慧珊的脚步,是横沥镇172名网格员日常工作的缩影。全镇网格系统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了一场“地毯式”排查整治。他们走进出租屋的厨房阳台、商铺的后门角落、公园的树荫下、“三小”场所的储物间,翻盆倒罐清积水,弯腰清理卫生死角,将防控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从源头上切断蚊虫孳生的可能。
防控不仅靠“铁脚板”,更靠“智慧脑”。依托智网信息管理系统,横沥镇网格管理中心将全镇细化为1471个微网格,把每栋楼、每个商铺的基础信息都录入系统,实现“一格一账、一户一档”。与此同时,无人机腾空而起,镜头掠过楼顶天台、围蔽空地,与地面网格员的排查形成“高空+地面”双视角联动,双向配合让排查效率大幅提升。
线下奔走不停止,线上宣传不松懈。网格员们把微信群、朋友圈变成“防蚊科普阵地”,每天推送虫媒传染病预防知识、积水清理技巧,累计发送信息8800余条。“以前是我们上门催着清理,现在居民看到信息,会主动把家门口、阳台、天台的积水倒掉,还会在群里分享经验。”朱慧珊说,这种从“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转变,让防控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数据是最真实的答卷:8月以来,全镇网格员累计出动约5200人次,入户排查约16300次,派发宣传单7500余份,清理积水4700余处。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一次次弯腰、一声声叮嘱、一步步奔走。网格员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力量。
他们是防蚊知识的“宣传员”,把专业防控知识变成居民听得懂的家常话;是环境卫生的“巡查员”,用眼睛发现隐患,用双手清除死角;更是居民健康的“守护者”,把风险挡在门外,把安心留在街巷。在这场防蚊灭蚊行动中,横沥网格员队伍实现了排查无死角、宣传全覆盖、整治无遗漏,不仅为群众营造了更安全、整洁、健康的生活环境,更织密了群防群控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