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重走东纵路”时,我有些犹豫。听着同学们讨论祖辈的东纵故事,看着他们珍藏的老照片、旧军章,我默默退到角落。我家世代务农,族谱上找不到半个与抗战相关的人名。这条路上,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吗?
大巴车驶入大岭山时,初夏的阳光正透过桉树林,在车前洒下跳跃的光斑。领队的老师第一个下车,指着眼前蜿蜒的山路:“八十年前,有一群人就在这里走着,为了我们今天能自由地走在这片土地上。”
起初,山路走得轻松。同学们有说有笑,拍照发朋友圈。但不过半小时,坡度渐陡,碎石开始硌脚,不知名的蚊虫围着我们打转。说笑声渐渐被喘息声取代。
“当年他们穿的是草鞋。”老师的声音从前面传来,“背着几十斤的装备,一夜要走六十里。”
我低头看看自己专业的登山鞋,突然感到一阵羞愧。
在山腰休息时,我们围着一处岩洞坐下。老师没有讲英雄事迹,反而说起了最普通的故事:“附近的村民每天挑着菜篮上山,米底下藏着盐巴和药品。孩子们在村口玩耍,其实是给山里的战士放哨。”
“这些村民叫什么名字?”有同学问。
“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名字。”老师摇摇头,“历史书上不会记载那个每天多煮一锅饭的阿婆,也不会记得那个多绕三里路送信的孩子。”
我忽然抬起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岩洞前洒下一地碎金。
继续上路时,我的脚步变得轻快。我开始注意到路边虬结的树根——也许曾绊倒过某个急匆匆的通讯员;看到岩壁上的凹处——或许藏过救命的药品。这些最普通的山林景象,突然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登顶那一刻,远处现代东莞的天际线映入眼帘。有同学放飞无人机,科技的嗡鸣声惊起一群飞鸟。古今在这一刻奇妙交汇。
下山时,我在溪边捡起一颗鹅卵石。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能被东纵战士踩过,也可能没有。但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我握着它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不只属于留下姓名的英雄,更属于千千万万普通人。正是无数无名者的选择,汇聚成了改变时代的洪流。
现在,这颗鹅卵石就放在我的书桌上。它不会说话,却告诉了我最重要的真相:这条路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需要辉煌的家族史,不需要传奇的遗物。只需要一颗愿意理解、传承的心。
重走东纵路,我最终明白:最伟大的精神,往往藏在最寻常的山路中;最动人的传承,就发生在普通人选择担当的那一刻。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要走下去的路。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8班 钟锦珠;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