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聚焦南粤抗战艺术史诗,构建抗战艺术话语体系
东莞+ 2025-08-29 20:03:10

8月28日至11月9日,“以笔为刀——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在莞城美术馆全馆隆重开展。展览立足于广东与东莞本土抗战文史研究,通过“南粤抗战”“生死暗战”“丰碑永铸”三大板块,展出逾百件(套)抗战漫画与木刻版画精品,以图像叙事追溯抗战时期民众的觉醒、团结与奋战历程。

扎根本土,多维视角还原抗战历史

八十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众志成城,用生命和热血赢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广东作为华南抗战的重要战场,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以各种方式投身救国洪流。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漫画与木刻成为特殊的战斗武器——艺术家以笔为刀、以纸为阵,用鲜明的形象揭露侵略暴行,以炽热的画面唤醒民族觉醒,成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精神旗帜。

本次展览聚焦漫画与木刻在抗战文艺战线中的先锋作用,依托近年来的学术积累与发掘的史料,系统梳理广东抗战美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脉络。展出包括梁永泰《大亚湾之战》、唐英伟《国内大事记》、陈烟桥《一·二八回忆》等代表性作品,以及《国家总动员画报》《半角漫画》《血的收获》等重要文献,全面呈现广东抗战美术创作与战时社会动员的深刻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特别引入文化名人大营救与营救美军飞行员的历史图像,从被援救者视角深化叙事层次。同时,在“生死暗战”部分扎根本土,结合AI绘画技术,首次对东莞地下交通战线这一隐蔽历史进行视觉重构,学术性与创新性并重,填补东莞人民抗战史的研究空白。抗战纪录片的同期展映,进一步从多媒介角度回顾民族砥砺的不屈历程。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回顾,是为了坚定地前行。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项具有明确学术定位的研究型展览。它不仅突出学术叙事,多维视角还原抗战历史,更是深化地域美术史研究,构建抗战艺术话语体系。

配套多元活动,拓展展览学术外延

为了弘扬红色精神,拓展展览学术外延,发挥公共教育功能,莞城美术馆还在融合趣味性、艺术性与互动性的前提下,配套推出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如,推动红色美育深入社会:《莞报》导览手册以“报纸”形式梳理展品历史与艺术背景,引导观众自主探索;主题互动区通过情境还原与沉浸体验,实现历史故事当代转化,特设“烽火传承·使命同行”沉浸式活动,依托东莞战期间真实的情报物资护送事件,结合历史文献、光影文献(抗战电影《椰林曲》)与场景还原,引导观众化身情报员完成动线任务,切身感受先辈的勇气与智慧;文化志愿者导赏深入解读作品与历史语境;“以笔为刀”主题工作坊让公众亲手体验木刻创作,感受抗战美术的力量;“在美术馆上美术课”进一步发挥“馆校合作”机制,使美术馆成为校外美育与党史学习的重要现场。

再如,莞城美术馆还将突破展览的物理空间限制,推出“巡展进校园”计划,以展板形式深入东莞多所中小学,辅助课程教学与主题教育,进一步拓展抗战历史与红色艺术的传播维度。同步上线的“线上虚拟展厅”将依托数字化技术还原展览实景,配以图文解读,打破时空限制,面向更广泛公众开放学术资源。

据承办方介绍,莞城美术馆近几年来,不断挖掘与研究本土艺术、传播红色文化,持续策划具有学术深度与教育意义的优质展览。此次展览延续了该馆长期以来致力于地域美术史和红色文化主题挖掘的策展路线,再度彰显我馆在梳理岭南抗战美术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学术自觉与文化担当。未来,该馆将继续加强策展与学术研究能力,推动藏品数字化、展览多元化和公共教育常态化,进一步融入大湾区文化生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讲好东莞故事、传播湾区声音。

文字:沈汉炎 图片:李梦颖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