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塘厦中学 黄诗璐《烽火铸魂路 青春砺志行》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9 19:51:23

八月的风拂过东莞大岭山的苍翠松柏,仿佛还带着历史的低语。站在东江纵队抗日纪念馆前,“重走东纵路”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精神与意志的淬炼。这条蜿蜒于岭南山水间的红色之路,记录着一段烽火岁月,更昭示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1943年寒冬,东江纵队在日军重重封锁中开辟了一条秘密交通线。年仅17岁的通讯员李秀英,为传递情报七过家门而不入,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就义前高呼“抗日必胜”。今天,我们行走在昔日英雄踏过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踏出历史的回响。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战壕遗址,那些纪念馆里泛黄的家书,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抉择与坚守。

“东纵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之光。在民族存亡之际,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拿起武器,保卫家园。他们并非天生英雄,只是普通农家子弟、青年学生,却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完成了精神涅槃。博物馆的讲解员指着一幅照片说:“这位战士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半块没吃完的芋头。”正是这些具象的细节,让历史从课本中走出,从脑海中浮现。

在夏令营组织的“重走东纵路”活动中,我有幸前往了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参观。在馆内我了解到东纵队铁场村的抗日活动,其与中共路东县委在铁场村举办的路东干部训练班共同构成了铁场村的红色资源。革命先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义无反顾、不畏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是东纵精神最深厚的根基,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重走东纵路,是一次发现之旅。我们不仅发现了历史的本真,更发现了自我与这片土地的精神联结。当我们在纪念碑前宣誓,那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跨越八十年的青春共鸣。

东纵路从来不止于地理意义上的路径,它更是一条通向民族精神内核的道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带着这条路上的收获,在属于自己的长征路上,写下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3班 黄诗璐;指导老师:崔彬